83书屋

第129章 文章天成,赠王玄渡

22天前 作者: 蔚蓝白玉鱼

送走不太满意的公主和很不甘心的明妃后,许宣由白简生带着去国子监见王玄渡。

国子监占地广阔,里面风景不错,杨柳依依,还有一个湖泊,来来往往的儒生很多。

果然人才众多。

白简生道:“原先这些士子,都是浩然派的儒生,但现在,已经多数是从龙派的。因为从龙派对资质和心性要求不高的缘故,很多子弟都是被送进来镀金的,只为了今后做官。”

他有些感慨道:“按照这种情况下去,正统儒生是越来越少了。”

许宣的心头也有些难明滋味。

从龙派因为不需要修练浩然气,不走正统的儒道修行路子,而是与龙气国运挂钩,所以先天上就放开了许多限制。

国子监是选拔官员的地方,从龙派的出现,让官员不再需要修出浩然气,自然就会多了许多鱼龙混杂之人,势力也不全是浩然一派了。甚至可以说,因为门槛低,这么多年来,浩然派已然成了小众。

从龙派才是主流。

来到一个黑门小院前,白简生说道:“这就是老师住的地方了。”

白简生推开门,带着许宣走了进去。

步入这小院中,许宣见这小院清荷池塘,还有些青石,显得院里错落有致。

荷塘刻有名:清莲池。

这王玄渡倒是好修养。

白简生来到主屋前,敲门道:“老师,我把人带来了。”

“让他进来吧。”屋里传来声音。

白简生退到了一旁,说道:“许兄,你请进去吧。”

许宣点了点头,推开门,步入这房间之中。

王玄渡的房间朴素无华,唯有老旧的桌椅案几而已,看起来甚至有些简陋。王玄渡正坐在桌子上,看着一本书。

“坐吧。”王玄渡抬了抬眼,说道。

许宣落座之后,便朝着王玄渡说道:“今日多谢您出手相助。”

王玄渡摆了摆手,放下书,问道:“听说你写了半段诗?”

许宣点了点头:“拙略之作,让王大儒见笑了。”

“汉文不必谦虚,我听简生说你这首诗是临时所作,后面的半段是否已经想出?”

直接说他的字,已经表明了态度,王玄渡很看好他。

许宣道:“已经想好了。”

“可否说给我听听?”

许宣沉吟一二,说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王玄渡一怔。

他小声自语道:“半亩儒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果说前两句只是在表达作者的文采,那么后半句无疑是加深了整个诗词的意境,让整首诗的意境都是瞬间升华,意义更为隽永。

虽然许宣并没有说儒塘有多深,但第三句里面的“清”字,就已经包含了“深”的含义。因为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景致。这诗句把儒塘仿佛比喻成了一个真正的池塘,深而清,博大精深,又晶莹剔透。

而在景致的加深,形同儒塘清而深以后,他并没有立意只是单纯停留在夸耀的程度上,而是继续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儒塘”哪得清如许?”问它为何这么清澈,以至于能够倒映出这天光云影。

而许宣的答案升华了整首诗的寓意,是因为儒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着“活水”!

而其中还包含着一个隐含意思,儒塘就是一个人的学问,那孜孜不倦充实着学问的源头,就是读书!

同样,儒塘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水塘,而是代表着儒家的学问,儒家的血统,只要每个儒子都用功读书,产生新的思想,儒塘也必将会越来越深,越来越清,越来越广!所倒映出的天光云影,也更加的美轮美奂!

这首诗,简直是完美的贴合的读书这个立意。

而且,给人的启发也是非常大的,这是在告诉人们读书的重要性。亦是在告诫那些儒子们,只有保持多学习,多读书的习惯,儒塘里的水才会时时刻刻保持清澈,不会枯竭!

“好诗!好诗啊!这首诗,足以拿去劝诫莘莘学子!”

王玄渡忍不住发出一声赞赏,忽然间,他的胸口处透出微微的光,他身边的气场,也出现了丝丝的变化。

“竟然,竟然是一首文心词!”王玄渡惊讶说道。

许宣疑惑道:“何谓文心词?”

这应该就已经涉及到儒道修练之事了,许宣对此并不明了。

王玄渡闭眼,好好体味了一番,说道:“文章天成,对大儒有启迪,便是文心词。”

片刻后,他突然说道:

“你,为何加入执灯人?”

王玄渡睁开眼,一脸惋惜之意:“不如进我书院,虽不保证你能做官,但最起码可以教书做人,成就一方大儒之位,今后也未必不能有所作为。”

许宣谢辞道:“多谢王大儒的美意了。”

“也是,那家伙也不见得会放走你。”王玄渡低声自语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div>

“什么?”许宣怔了怔,王玄渡声音太小,刚才他没听清。

“嗯,没什么,我只是在感慨。汉文,以后有什么事,你可以来找我。”

许宣道:“那我在这里先行谢过王大儒了。”

王大儒漫不经心地点了点头,忽然道:“哦,对了,你这首诗可有名字?”

许宣怔了怔道:“倒还不曾有名。”

王玄渡顿时悄然抓紧了衣袖:“可有意向?”

许宣自然没有注意到王玄渡的小动作,他沉吟了一下,本诗原来是朱熹所作,他略微改动了一下,不过叫原名也合适。

“就叫观书有感吧!”许宣说道。

说完后,许宣等待着回应,却等了一会儿,也没有任何应答之声响起。他不由得朝着王玄渡那里看去,便瞥见王玄渡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许宣随口道:“王大儒可有建议?”

王玄渡顿时坐直了身躯,神色也变得淡然下来。

“老夫斗胆提一句,既然是我提出的读书立意,那么就叫观书有感赠王玄渡,如何?”

啊这……

赠诗其实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许宣没想到王玄渡竟然这么给他面子,这首诗一说出去,谁不知道他和王玄渡有些交情?

不过许宣总觉得怪怪的。

“也行。”最终,许宣还是拍板道:“那这首诗,就叫观书有感赠王玄渡!不过,我觉得,是否改成赠王大儒比较好一些?”

“不用!”

王玄渡立刻说道:“我一向不在意这些虚名,说我的名字就好,叫我大儒,实在是抬举我了。”

许宣顿时对王玄渡肃然起敬。

果然是一位淡泊名利的大儒,就是不同流俗!

“那王大儒,我就不打扰了。”许宣起身道。

王玄渡坐在椅上道:“那许小友,老夫便不相送了。”

许小友?

许宣总觉得这称呼怪怪的,不过他也没多想什么,反而更觉得这王大儒是个性情中人,丝毫不拘泥于辈分大小。

王玄渡对着外面说道:“白简生,去送送许公子。”

“是,老师。”

白简生在院中相应,送许宣出国子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