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剑书跟他解释说:"我从头到脚,无一处不合兵法。首先,刚刚铁杉是不是觉得他能赢我?"
"这也不怪他,你不说,我也不知道你能赢他。"吴荃银回忆了一下刚刚的情形,铁杉一幅武师作派,而郑剑书看起来却好像没有在准备战斗一样。
"能而示不能,这是长兵短用法。"
吴荃银点点头,说:"我读过《纪效新书》,知道这些。"
戚公继光着《纪效》一书,其中有《长兵短用》和《短兵长用》两篇,都是说临敌格斗的方法。
长兵短用,说的是缩退长枪枪杆的方法。明嘉靖年间倭乱,军阵实战用枪普遍丈余,选用的是杨家枪的枪型。但倭寇极狠,遇到枪阵就直接往里跳。
一跳就跳进了长枪的死角间距,以至于长枪手如同赤手。过去吴宗宪抗倭用杨家枪的大枪阵,是纯用枪阵的大方阵,没有短兵掩护,一遇上倭寇用跳跃的方法,要么立胜,要么立败,但总之输多胜少。
后来戚公用鸳鸯阵,长短兵互相掩护,但他还是想出了应对敌人进去长枪死角的方法,主要还是因为有倭寇跳跃的燃眉之急。
说来简单,敌人进入我枪的间距,我即用滑把将枪杆缩回,长枪变短枪,敌人又堵在了枪头上。我或用单杀手再杀,无不取胜。
这是长枪变短降短兵的方法,所以名为长兵短用法,戚公得法于俞公大猷,是俞大猷在偏头关所学杨家枪法之一。
俞大猷都督另传戚公短兵长用法,是短兵降长兵之诀,也是为了解决倭寇的燃眉之急。
戚继光家世袭将军,他跟倭寇的第一仗是在山东打的,大破倭寇,因此被调到浙江防倭。
结果到浙江就遇到了大败的龙山之战,浙兵居然先弃他而去。戚继光用弓箭射杀倭酋,逆转了局势,然而此时浙兵竟然不愿追击。
原来此前在山东打的仗,用的山东兵武艺娴熟,纪律严整。而江浙两省之兵徒有虚名,能用者不过二三,大部分人望倭即走。
浙江抗倭,全靠民兵乡勇,他们保卫家乡亲人,也十分勇敢,但也是输多胜少。
其中原因之一,是兵器太短。不是兵器造得短,而是使法有问题。当时民间习武者,总是双手握在兵器杆子中间。
这种属于双头棍用法,利于近身格斗,但不利于中远距离。双头棍使法两手握在中间,以器作盾遮身,但前提是你已经和敌人非常近了,否则反而浑身是空。
因为到了中远距离,再用这个握法的话,两端的棍子都过短,而且都是单手操作,不好革挡。
但愚民往往不知,用这个方法上阵,中远距离倭寇长刀劈来、长枪刺来,棍子很难革开。而又说以器作盾藏身,兵器身体是木头杆子,岂是真的盾牌?往往一刀当胸劈下,杆子两断,人也被劈死了。
于是戚公又按俞都督传授的棍法,来改正这些错误的观念。俞大猷棍法的握法,是两手握在兵器的尾端,尽量延伸手上的兵器,就可以更容易革开敌人的兵器,这就是短兵长用之法。
但就算有这个方法,短兵如镗叉在面对长枪时,依然存在长度上的劣势。但俞大猷棍法里,有一招妙术叫做流水打,就是我第一下磕开对方枪后,不进步杀他,而是又一下磕在对方枪上。
一边连续磕打,一边连续进步,对方抽退不去,也无法变化,这又是短兵长用的一个妙法。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