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还不是北方大变的原因,公孙瓒将军嫉恶如仇,受这么大的委屈,怎么可能怂呢,于是又一次发起了战争。
界桥之战以袁绍获胜告终,迫使公孙瓒退回幽州,但界桥之战双方的战损并不是太大,公孙瓒和袁绍各自调兵遣将,积蓄力量,准备再次对决。
赢得界桥之战的袁绍,占据着场面的主动,趁公孙瓒被迫撤退的机会,派部将崔巨业率兵进入幽州,围攻被公孙瓒占据的故安县城,但久攻不下,撤退时被公孙瓒派三万人追击,在巨马水大破袁绍军,杀七八千人。
这就是巨马水之战。
巨马水之战的胜利,让公孙瓒再次看到干掉袁绍的希望,趁冀州军兵败混乱之际乘胜追击,挥师南下。公孙瓒所部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收复渤海,攻入平原境内,一直打到黄河,袁绍才重新集结起大军,在临近古黄河渡口的龙凑城,与公孙瓒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战斗。
公孙瓒和袁绍开战以来,双方军队你来我往,时而公孙瓒压倒袁绍,时而袁绍压倒公孙瓒。
界桥之战如是。
巨马水之战如是。
公孙瓒觉得这样打下去不行,一点都不稳,于是想到了黑山军,黑山军和公孙瓒可是串通一气的,黑山军的首领张燕曾派出部将杜长直接帮助公孙瓒与袁绍争夺冀州,由此可见他们之间的联盟一直是比较可靠的。
界桥之战以公孙瓒的草草撤退收场,给人的感觉是公孙瓒的军队特别不擅长打硬仗。确实,从历史上看,后来被袁绍逐步吞并时的表现来看,公孙瓒的军队确实斗志不高,但那是在公孙瓒修建易京要塞,逐渐丧失英雄志向之后的事情了。对被围困的部下不派援军,找一群大嗓门的妇女传达自己的各项指令,逐渐疏远了幕僚、将校,公孙瓒的这些倒行逆施都一点点瓦解了麾下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在初平年间,公孙瓒军中并未存在这些问题,决不至于一触即溃。
界桥之战战败,公孙瓒很不甘心,虽然损失不大,但是让袁绍这个小瘪犊子得意,那可不行,于是他又和黑山军谋划了一场战斗。这场战斗公孙瓒是正面佯攻,吸引袁绍全军北上,以便让黑山军能够更好地在袁绍背后活动。
通俗的来说,也就是公孙瓒在前面扛着,让黑山军去偷老家。
然后给公孙瓒创造机会,集中兵力给与袁绍致命一击,一举奠定北方霸权——黑山军的背后破坏说到底也只是小打小闹,真正能够彻底消灭袁绍的还是要靠公孙瓒的强大武力的。
袁绍军与公孙瓒军在龙凑对决,两军均损失惨重,公孙瓒处于劣势,但是由于骑兵的机动性,两个人谁也奈何不了谁,算得上是旗鼓相当。两军激战正酣之时,袁绍后院起火,魏郡有叛军勾结黑山军的于毒造反,攻陷邺城,州治老巢被攻占,袁绍不得不留下部分军队与北平军对峙,自己亲率主力回师平叛。
袁绍仓皇撤退,北平军并未死死咬住不放。
并非公孙瓒坐失良机,而是条件不允许。
巨马水之战结束后,公孙瓒将得胜之师南击,从幽州进入冀州渤海境,收复渤海后继续南下。龙凑在平原境,平原属于青州地盘,北平军从幽州打到冀州、再打到青州,士卒已显疲态,由于前线与幽州大本营离得太远,粮草供给也渐渐吃紧,北平军迫切需要休整和调运粮草。另一方面,袁绍虽退走,却留下一部精兵与北平军对峙,公孙瓒没有胜算,见好就收。
龙凑之战结束后,公孙瓒势力原本应该彻底退回幽州,可是公孙瓒没有,还是那句话,不甘心。
实际上,公孙瓒的收获远不止渤海一郡,还包括青州平原郡大部分领土,占领了平原东部全部区域,势力范围直抵黄河下游。公孙瓒不仅获得了更多土地和人口,还有更多,比如公孙瓒重新获得战略主动权。
幽州-渤海郡-平原郡,由北到南连成一线,尽在公孙瓒掌握之中,再加上袁绍老巢被黑山军攻占,战略主动权在公孙瓒这边姑。按照目前态势,公孙瓒对袁绍形成了北面和东面夹击之势。
然而,公孙瓒又可是飘了,上一次被鞠义打败,实在是不甘心,这一次看只有鞠义留守,对方兵力不足一万,准备用白马义从干掉他,一雪前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div>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公孙瓒又一次败了,败的很惨,被鞠义率领着的军队一路追杀了五十公里,损失惨重,步兵更是几乎全军覆没,只逃走了骑兵。
鞠义可是针对骑兵的大师,袁绍专门挖过来对付公孙瓒的,怎么可能让公孙瓒咸鱼翻身。
不论真相如何,最终公孙瓒与张燕都失败了,无论是在界桥之战还是龙凑之战,公孙瓒都没能战胜袁绍,而黑山军虽然趁乱夺取了邺城,却也因为得不到公孙瓒的支援而抵挡不住袁绍的反扑。最终公孙瓒大败而逃,终于彼此休兵。而双方的争斗并没有就此结束,只不过是暂缓罢了。
从公孙瓒与袁绍的战略环境来看,袁绍虽然处于强敌环绕当中,但这也意味着可供他选择的发展方向也比较多,只要四周强敌不是联合一心,以他的实力完全可以各个击破。而且袁绍的外交策略是远交近攻,他结交的刘虞、乌丸可以牵制公孙瓒,张杨可以牵制黑山军。而公孙瓒如果想要入主中原,只有经过冀州或青州南下,然而青州是他老兄弟刘备的大本营,不能过去强烈啊。在这种情况下,公孙瓒想要生存,就只有不停地与袁绍打消耗战,拖慢袁绍的发展、扩张步伐,同时改善与刘虞、乌丸的关系,保证自己后方稳固。
但公孙瓒最终也没能改变自己的外交状况,反而还放弃了南下的念头,坐待袁绍一步步发展壮大。
反观袁绍,虽然一直想要彻底荡平跟自己前前后后打了三四年恶仗的老对手公孙瓒。但是面对回去龟缩起来的公孙瓒,也无从下口,自己也元气大伤,迟迟无法给公孙瓒致命一击,非常急躁。于是,目高于顶的袁绍让自己的御用文人陈琳执笔,给公孙瓒写了一封长长的劝降信。
信中,袁绍先追忆了自己与公孙瓒之间从一起对抗韩馥开始的友谊,随后严正的谴责了公孙瓒对于自己的背叛,居然靠向袁术,率军进攻自己的领土。袁绍指出,公孙瓒这是自寻死路,平白将广大的幽冀人民卷入无边的战火之中。袁绍声称自己为了阻止公孙瓒的种种暴行,被迫在界桥应战。结果依靠上天的眷顾,袁绍以少胜多,大破公孙瓒。随后公孙瓒一而再再而三的死性不改,袁绍不得已在龙凑等地大败敌军。袁绍称自己的军队早已厌倦了无休无止的战争与死亡,自己对治下臣民的无辜受戮也是痛心疾首。
袁绍认为公孙瓒已经众叛亲离,乌桓、鲜卑人在旁虎视眈眈。而自己,已经把黑山军爆成了渣渣,袁绍他目前的目标是整个天下,开创一个太平盛世,讨伐叛乱,收降诸侯是他的分内之事,公孙瓒继续拥兵自重是他不能容许的。
在最强盛的时候,公孙瓒尚且不能击败他,现在强弱逆变,要他拿下公孙瓒更是不费吹灰之力。不过他袁绍有好生之德,天生喜好和平,不想再看到无谓的流血。所以袁绍打算给公孙瓒个机会,劝他及早悬崖勒马。
公孙瓒对袁绍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继续施行自己的龟缩战术,主要还有一层考虑,他旁边就是老兄弟刘备,怎么滴,你还能消灭了我不成?
一向养尊处优的袁绍被公孙瓒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气了个半死,手下又没有合适的统帅人选,也在犹豫要不要出征幽州。
不过经过思考,袁绍还是决定将自己的爪牙伸向垂涎已久的大汉王朝的极北之地。这块土地上,当时主要有三股势力,从东到西依次是:辽东公孙度、五郡乌桓、刘虞旧部等幽州本土豪强。
公孙度的辽东偏居一隅,如同世外桃源一般的存在,之前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会卷入逐鹿天下的纷扰之中。而另外两股势力,则成了袁绍长久以来拉拢的对象。
先说乌桓的情况,汉末内迁到长城以内的乌桓主要分布在幽州的五个郡。乌桓王丘力居死后,因为他的儿子楼班太小,就将首领的位置暂时传给了侄儿蹋顿,除了直属的辽西郡,乌桓其他各部上谷郡的难楼、辽东属国的苏仆延、右北平郡的乌延三王都听从他的调遣。
蹋顿不是个普通角色,乌桓在他手里远交近攻,趁着刘虞与公孙瓒先后衰退,汉朝鞭长莫及的当口,将魔爪深入到长城以内的幽州腹地。蹋顿派苏仆延加入了袁绍推动的反公孙瓒联军,主体乌桓定下了联合冀州,蚕食幽州的政策。蹋顿先是向袁绍求亲示好,总之操作一大堆。
袁绍也并没有亏待蹋顿等一众乌桓头头。他以汉家天子的名义,将蹋顿、难楼、苏仆延、乌延统统封为单于,赠送他们华丽的车架,无限风光。作为回报,蹋顿等人接受了袁绍的改编,将乌桓的精锐骑兵交给袁氏统领。
反公孙瓒联军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刘虞的部下鲜于辅,及年龄不大、能耐不小的阎柔等人。比起乌桓一边倒的态度,这几位的政治智商明显要高出一筹,他们待价而沽,一副谁给的好处多就给谁当小弟的姿态。
鲜于辅大摇大摆的当上了渔阳太守,在这儿他遇到了一个人,一个刘备想得到而没有得到的人,一个用三言两语改变幽州局势的人,一个将在未来叱咤幽州几十年的人——田豫田国让。
早在刘备落魄万分,投靠公孙瓒的时候,刚满二十岁的田豫就与他惺惺相惜。刘备不愧慧眼识人之辈,委田豫以重任,准备带着他南下浪迹天涯。“父母在,不远游。”可惜后来田豫因为家中老母的关系,与刘备垂泪而别,回到老家渔阳。临别时,刘备痛心疾首的对田豫说:“只恨不能跟您共成大事啊!”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div>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