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书屋

第115章 未雨绸缪做防范

16天前 作者: 骥伏枥

次日,早朝之前,李秀娥就听到王宫东侧那个滕王的御用作坊里有滋滋的锯木声。她还是过去看了看,裘开物一大早就开始制作新样式家俱了。

见李秀娥到来,忙给她介绍,昨晚睡得早,半夜醒来之后再也睡不着,构思了一件新款橱柜,天一亮就来作样板了。

李秀娥见他如此敬业,恭维两句才去了大殿。与群臣朝堂相见,她先通报了当前形势,接下来布置下一步计划。

要求兵部抓紧训练之外,更要加强防守,莫以为战场没在石昌便放松警惕,战场瞬息万变,说不定哪一天战火会烧到这里来,务必树立居安思危的意识。不仅要把好三个獈口,也要加强城防,除了石昌城列为重点保护好王宫和诸位大臣之外,其他两个城市同样不可掉以轻心。

她特别强调,像牧场、棉纺厂、粮库、矿务公司,不仅关乎到民生问题,更关系到全军的后勤保障。这些地方除粮库建在城内,其他几处目前没有城墙防护,所以三个隘口作为第一关务必要防守住,不能让敌军攻进来。

工部加大棉纺厂的生产,前线缺少大量军衣,现在是热天,除了多生产单衣以外,棉衣也要提前备好。

前线弹药供应必须充足,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开足马力,加大生产。除石昌留下备用要足量以外,宁都及瓷都那些城市更要多备,毕竟那里不生产弹药。特别是宁都,今后远征作战,从宁都补充供养要比从石昌及时,可弹药终究还是源于石昌。

关于粮食的储备,更是重中之重,现在成裘两国在交战,必然会影响到成国的商业环境,商部抓紧粮食釆够,新粮未熟,陈粮货少,若成国紧缩出口,可从畅国加大进口。

成国有战事,现宁国境内还不太平,为保障贸易安全,其他物资也要拓宽畅国渠道,以工具、农具、家俱、玩具为主,注意战略物资只许进不许出,严格控制。作为一条战时法令传达下去,有违者严惩不贷!

李秀娥一番安排,群臣已经感觉到了空气的紧张,莫看石昌这里太平依旧,实则战事就在身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王后高瞻远瞩,实乃国之大幸,民之大幸。文臣武将纷纷表示,定当恪尽职守,按要求完成任务,当即已有人退朝部署。

接下来,对于迁都的想法李秀娥还是提了出来,一是听听大臣们的意见,二是让众臣有个心理准备。现在迁都为时尚早,可那是早晚的事。石昌地方太小太偏,过于闭塞,不利于将来的发展。就目前天下形势来说,倒是利于固守。

众人意见不外乎两种,迁与不迁,赞成迁都的,是赞成李秀娥的意见,保持与王后一致。不愿迁都的,实则是贪恋石昌之地的惬意生活。

十几年来,此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一个贫困县城,发展成了一个物阜人丰的国家。家家户户安居乐业,生老病死都有保障,百姓幸福感爆表,更不用说在朝为官者,他们的生活水平自然比那平头百姓要高上几个档次。

吃会把人吃馋,歇会把人歇懒。人有习惯于当下状态的劣根性,对安逸的好生活好日子自然不愿去改变。搬迁可是大工程,在朝为官的,举家都要跟随,旅途劳顿倒是小事,毕竟只走一趟,可以后的工作生活环境如何尚不可知,便懒得去尝试了。

对于不想迁都的大臣,李秀娥没有责怪,迁与不迁不是他们说了算的,现在提出来,不过是让他们有个准备而己,把一些私事提前处理好,省得到时留下尾巴,免生纠葛与遗憾。

散朝之后,李秀娥特意留下了周正邦和董振义,就迁都一事单独与二人深入交换了意见。二人明白,王后主意已决,不赞成也没用,自然表示支持。

李秀娥命周正邦做个迁都方案,时机成熟之时方便启动。周正邦自当奉命安排。

之后,李秀娥想要了解一下近一段时期斥侯传来各地的消息。

董振义详细汇报。

大裘国在前线与滕军交战,国内民众持反对意见,闻听裘军战败,更加怨声载道,说裘王穷兵黩武,必将害国害民。新王新政,不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民生上,却老是记着开疆拓土,即便是疆域拓展的再大,弄了个民不聊生,整个国家也只会是大而不强。

也正因为如此,裘国民众逃避的很多,差不多去哪个王国的都有,这个现象一直都没有断绝。最近一个多月以来,又有数百裘国难民进人石昌,已对这些人都做了妥善安置。

关于大拓国,拓王在西域,仍就是战争不断。西夷人时常叛乱,社会极其不稳定,拓王依靠强权政治,才可勉强维持。最初的杀戮管得了一时,却并非长法,总不能把西夷人全部杀尽,那样将是只得了一个大片荒漠,没有任何意义。

时下拓王像是改变了策略,在帮助西夷人恢复生产。因为之前的战争,西夷人对他缺乏信任,大的战争暂时没有了,各处依旧有小股人起来反抗。或者会有人因为一件小事引发争端,闹出人命,那些军卒前去管理,反倒会激起西夷人的集体抗争,将事态扩大。这也是目前拓王最头疼的问题。</div>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