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散了一半,小舍陪师父,师叔客堂喝茶聊天。
师父说:“我和你师叔还头一回来北京,你娘说北京建得好,都六十来岁的人了,不来玩就晚了。”
“师父,师叔你们往后就在北京住吧,那儿也别去,在这陪着我娘一块享福。”
师叔叹了口气:“不行啊,南京那帮弟子不和你拼命才怪。”
“武馆生意还这么好吗?”
师父摸了一下光头:“比永乐年好点,现在各地都有了行会日益多,南来北去,都会来雇佣我们。”
“行会北京也有不少,其中最多的是徽商,其次是江右商、晋商,再次是粤商、闽商、关陕商、吴越商。已经发展到会馆、公所。组织也更为严密,订有行规、业规、帮规等制度,形成一种垄断势力。”
师叔道:“这些南京差不多,可能人会多些,也可能不如南方。”
“是啊,北京大部分都是中小商人,少数拥资数万、数十万甚至百万的大商人,这些商人贩卖各种农产品及手工业产品。”
“现如今银代替了钞,钱,成为市场上主要的流通货币。这时朝野上下普遍用银,民间不仅大交易用银,而且小交易也都用碎银。所以这帮大佬出行,就怕路上被人劫财,虽然他们也有懂武的,但总是比不了我们武行的功夫。”师叔沾沾自喜道。
小舍沾了点茶水,在桌上写了个“徽”字:“这些行会,最属他们厉害,身后有皇亲贵族。”
“晋商也厉害呀,都是盐商全是有权人控制的,我们江南的吴越商最次,全是刺绣绸缎商,被织造局那帮太监牢牢压迫着,月月路上说,这回逮到的姓裴的,就是硬摊派蟋蟀的数量,一只豆大的蟋蟀要十金,弄得人家家破人亡。”师父喊着月月。
柳嫂进来答道:“少爷和少奶奶去亲家了。”
小舍摇了摇头:“这小子,娶了老婆忘了娘,成天往丈母娘家跑。”
师父小声道:“这孩子你得管着点,听他口气,想弃政从商,一路上和姓裴的谈着生意经。”
小舍一拍桌子道:“他敢,如果他想走偏门斜道,我赶他出咱张家的门。”
吃晚饭了,一家人挤在个大圆桌上,灯点的亮亮的,如意亲自做了个“腌笃鲜”,肥肥的五花肉加了些咸肉和春笋,满满一大锅,热气腾腾的,柳嫂从来没吃过这么鲜美的南方菜,勺着一碗汤:“这汤怎么这么好喝?”
张王氏用调羹勺了一点喝着:“这是我们农村的家常菜,只有春笋上市了才有,媳妇做的稍微咸了点,要不更好吃。”
如意道:“婆婆,这春笋我骑了马去买的,跑了好多市口才买到二只,咸肉也是今天买的,浸泡时间短了,所以没去掉咸味。”
“已经不错了,时间仓促,娘,你嫌咸,汤里加点开水吧。”小舍怕如意不高兴,赶紧出来打圆场。
张王氏说:“月月和我那孙媳妇怎么还没回来?我看王玉这小丫头是不是怕我这老太婆?”
红瑶替张王氏倒了杯茶:“婆婆,已经差章伯去喊了,一会就到。”
正说着,月月和王玉,丫鬟娟儿进屋了。加了四个人,坐着更挤了,章伯也不好意思坐上来,柳嫂也端着饭碗要下去,被师父拦住:“谁也别下,主仆同桌,这就是大张家的规矩。”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