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书屋

第五篇 为兄长的祭文

29天前 作者: 粉色水滴

上篇

来过世上的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留下些痕迹。

而大多数普普通通的人是靠儿孙的延续留下他那独特的不二的血脉,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然而,那些没有儿孙福分的人,则只能靠同代的兄弟姐妹,以及亲朋好友的记忆了,这种记忆是间断性的,没有永久的,当这些同代的人没有了,也就了无踪迹了。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当然了,那些以自身之力给后人留下丰功伟绩而能够流芳千古的人也不少,但是,就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的芸芸众生而言是少之又少的,而所有的普普通通的人,靠的只有纯正的血脉繁衍。可是,有些人还来不及留下点什么就匆匆而去了!

我的兄长就是在十六岁上的年龄离开的人世。他给亲人留下的只有哀伤和遗憾——

记得他刚离开的那些年,母亲常去他的坟前,母亲说,每一次,满怀着希望去了,可看到的只是一个土堆,孤孤零零,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心里就会很空落失望,久而久之也就不去了。

是的,我还记得,那时,父母一吵架,母亲就走了,不声不响的,我们当然很害怕,因为不知道母亲去哪儿了,会干出什么事来,所以,我就会让大弟弟悄悄跟在她身后,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后来,母亲说,大弟弟跟踪她很有一套,悄悄地,当母亲感觉身后有人时,不等回过头来看到他,他就迅速地躲藏在路边的草丛里,所以母亲没有看到他,可母亲却知道身后跟着的是谁。

在父母的心目中,每一个孩子的位置都是不可取代的,正如,我们几个孩子永远也取代不了母亲的大儿子在她心中的位置一样。

母亲生了四个孩子,大的是儿子,第二个是女儿,三和四都是儿子。可是,作为女儿的我,一丁点也没有品尝到一堆儿子中独一个女儿的优越感,反倒处处受排挤受压迫,因为,母亲喜欢的是大儿子和小儿子。

常言道,老儿子大孙子是老太太的命根子,这真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虽说,兄长在爷爷奶奶那儿没有相拥有的地位与特权(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但在父母的眼里,他是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的。

兄长是父母的宽慰剂,虽说他体弱多病,瘦骨嶙峋,但是他有一副好口才,就像母亲平时说的,“死了几百年的叨木冠子(啄木鸟),就剩下嘴了。”当然了,这是母亲辩不过他时的评价,不免有一种褒许的意味。

每一次,父母吵了架,他总是和颜悦色地去劝导父亲,直到把父亲说服——至少,母亲是这样认为的。

是的,兄长的口才好,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而且还非常的聪明善谈,以至于行二的我,被“压迫”的沉默寡言;如果说,现在的我,并不是一个沉默的人,那也是因为没有了他的代言,至使我不得不说了。

长子就是长子,他的地位不可小觑,偶尔地他还越俎代庖地行使父母的权力,以至于做父亲的也无可奈何。比如有一次,两个弟弟犯了错(不记得是什么错了),他就很严肃地让他俩站在墙角,而他俩就乖乖地一边一个地站在墙角,正好父亲从外面回来,看到此情景,就为他俩求情,可兄长却一本正经地说,“不行”,而两个弟弟也很配合地依然站在墙角。其实,父亲的态度很是暧昧,根本就没有做父亲的威严,因而也就助长了兄长的“淫威”。

下篇

十六岁的兄长没有儿孙,等父母和我们也不在世了时,他恐怕就真的消声灭迹了,没有人会知道,他曾经来过——

曾有人跟母亲说,给他结一门阴亲,可茫然的母亲不知所措……难道,结了阴亲,兄长就会有子孙么?!

其实,所有活着的人为死去的人所做的一切,其一,是为了缅怀,其二,是给活人看的,如果某时,没有了纪念,也不会有人再在意别人的看法,而那些离世的人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消失了。

有儿孙的人就不同了,即使儿孙们没有缅怀与思念,但至少他们知道自己是谁的血脉,他们每一年总会有那么一天想起他们的祖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