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是导致发热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而感染中又有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体等等微生物、以及寄生虫之类的众多原因。在这些原因中,新型冠状病毒是个后来者,同时也是一种新生产物。
仅从常理出发,医生们也能作出一个很简单的推断——现在的云鹤,并不是所有发热患者都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事实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在总发热患者人数中占到的比例应该是极低的。
但这个“极低”并不意味着发热患者之间就没有传播风险。恰恰相反,在寒冷天气下排队的人群简直就是各种呼吸道传染疾病病原体最爱的温床。
寒冷会让人体黏膜上的血管收缩。而收缩的血管会阻碍免疫细胞抵达黏膜。这会直接导致黏膜内的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数量减少。而因为其他因素发热的患者本身的免疫系统处于激活状态,大量的T细胞正在针对原有的病原体而积极工作。此时,抗原呈递细胞如果发现了新型的病原体入侵体内,按照原有规律向T细胞在内的免疫细胞传递抗原,就会出现T细胞数量不足的问题。
树突状细胞可以刺激T细胞再生,而抗原呈递细胞能够将病毒脱壳整合转录后,翻译产生合成病毒蛋白——内源性抗原。这个工作流程和抗原呈递细胞针对细菌感染的外源性抗原产生流程不同。
而抗原呈递细胞无法同时进行的这两种抗原的加工和提呈。换言之,一旦患者先感染了细菌,那么他的身体对于病毒的抵抗能力就会被削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div>
混合感染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问题,多种病原体同时感染患者之后,情况就会开始变得很棘手。
“对于没有呼吸道症状和腹泻的发热患者,应该首先考虑集中隔离或者留观,并且对他们进行采样,送核酸检测。”孙立恩对卫健委的工作人员建议道,“必须把他们和有高危症状的患者先区分开,保护易感人群。然后再开始着手对有高危症状的患者进行分流检查。”
“这个我会向上级汇报的,但是人手上和执行上不一定能做得到。”现在云鹤的情况有多严重,卫健委的工作人员比谁都清楚。但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干扰因素”,所以具体到实际执行上,未必能够按照最理想的状态实施。
“尽量做吧。”孙立恩叹了口气继续道,“发热门诊也要分流,所有人都聚集在一起这个肯定是不能接受的。”
孙立恩现在能想到的最合适的分流方案,就是以社区为单位,分批次的将社区内有问诊需求的患者送到鹤安医院来。社区首先过滤掉非高危症状的患者,然后再通过分批次运输的手段,将这些高危患者之间分隔开送到医院里来。
“发热门诊也要关口前移,所有需要进入医院的患者首先进行复核检查体温、血常规和CT影像。”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对所有来到医院的患者进行核酸检查。但现在还不具备这个条件,相关的IgM和IgG体外反应试纸条也还在研发攻关当中,一时半会指望不上。因此,这个关口前移就必须以一些现在已经掌握了的,新型冠状病毒比较容易出现的症状为主。
“和确诊患者有密切接触的,尤其是确诊患者的家属需要优先检查。”孙立恩继续说着自己的想法,作为非传染科医生中见过甲类和乙类传染病最多的医生,他确实有些“心得体会”。“还有就是口罩问题,这个必须请有关部门给我们解决掉——CT检查室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我们也不可能每一次检查后都对检查室进行一次彻底消毒。这样会严重拉低检查效率的……”
这位卫健委的工作人员思考了片刻后问道,“那……用移动式CT行不行?”</div>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