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极其重要的内幕,除了秦会之,可能别的人想知道这个消息要等到半月之后,他立刻对秦会之真心表示了亲近。
送走秦会之以后,赵鼎凝神想了好一番,他是御史中丞,军事上的事他可以不管,但是纠劾官员不法,拨乱反正是他的本职,他提笔也写奏章。
徐丙则的失踪是雁翎亲口说的,有根有据,那么张伯英能把这么多的铜钱运抵建康,之前他屡遭弹劾都是错误的!
参与弹劾的人里面就有徐丙则,当然更有使相朱胜非。
他在暗示道君,徐丙则弹劾张大帅是出于势不两立的私仇,朱胜非是出于什么目的,赵鼎不说透,道君自己去想就好了。
这本是多么正当的一件事啊。
朱胜非和张伯英,两人中总有一个人是错的,非黑即白。
他们一文一武在江西勾打连环,整出一个幽深的大漩涡来。
赵鼎没事闲的又往里伸手,想在里面借借力,然而就是让他自己更加虚弱而已,点儿背的时候喘气声音响了都招灾。
道君接了他的奏章以后,表现的有点儿不耐烦,或者说把滁州撤军的怒气都发泄到赵鼎身上来了。
他不需要御史台,净在大喜的日子提恼心人的事,老官家叫赵鼎速回临安去做留守,而且有事还要多同韦渊商量着办。
赵鼎无功而返,落寞出行,御史中丞换成个留守。
新任的礼部尚书兼御史中丞秦会之,在百忙之中亲自来送他。
两人于驿外低语,秦会之很惋惜也很担忧的说,“改新年号是你我二人的主张,康王太忙啊,这么久只字未回!道君不便朝儿子发作,上次朝我吼,这次又拿掉了你的中丞压给我,我是战战兢兢不敢忙中出错……都好自为之吧!”
赵鼎回身上路时,已经不再相信秦会之的忽悠了。
……
秦会之吸取了赵鼎的教训,他只是专心做好礼部的事便可以了,滁州的事他也不多说话,以防止惹的道君恼火。
现在秦会之是礼部尚书,还兼着赵鼎的御史中丞,身份一下子就提升上来了。
有个曾对他杀死金军看守表达过怀疑的官员,也偷偷跑到秦府来拜谒。
秦会之大人大量,只当没发生过这件事,身挂两衔,举止坐卧的那个感觉都无比的正确,对宵小之辈的胡言乱语没必要计较,为了这事多扭扭脸儿都有失身份。
官员恭敬的说,“秦史台文武全行,不知对江北之事持何种看法,下官知道许多人都惶恐的很,看起来只有秦大人安如泰山。”
秦会之也不知道,其实也惶恐的可以。
他回味过道君的话,道君不问军事,只问过韩世忠,说金军根本过不了江。</div>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