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书屋

第四百零八章 夏国应对

24天前 作者: 北宫释藏

以往的宋军是这么描述横山的:无有水草、不毛之地、地居沙卤、流沙险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div>

从此便可看出,横山对夏军是天然关隘,对进攻的一方是属于妥妥的天险从在。

而夏国的横山防线其实也多有变化,在其初始时是指夏绥银宥四州八县。

但随着时代变化(最主要的一个是绥州彻底丢失给了北宋,即绥德)。

于是在北宋后期的“横山八州则是对应着西夏在此行政建置的八个州、三个监军司。

分别为龙(陕西靖边县东南龙洲)、银(陕西横山县东党岔镇附近大寨梁)、宥(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东南城川古城)。

洪(陕西靖边县西南)、静(陕西米脂县西北)、盐(陕西定边县)。

夏(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绥(今陕西绥德县)八州。

以及嘉宁军司(宥州)、左厢神勇军司(夏州弥陀洞榆林市东)、祥右军司(盐州(换地之后改的))。

横山八州均位于陕北后世的明长城一带,其中六个位于长城南侧,夏州与宥州在长城北侧。

但在上一次与金国换地之后,夏国放弃了银州、夏州、绥州、静州此四州与黑山威福监军司。

现在夏国的横山八州已经变成了横山四州,分别还剩下龙州、洪州、宥州、盐州此四州。

尽管只剩四州,但夏军当时放弃的都属于东面州,而对横山防线来说极为重要的西面四州依旧在夏军的掌控之中。

可以说横山的战略位置对夏军来说极为重要,说是防备金国西进的主要基地也不为过。

从地理战略的角度来看,东起鄜延路的横山向西南延伸接天都山到马衍山,连绵的山脉将金夏隔开,各居一侧。

自东向西排列的诸河流如清水河、马莲河、洛河、无定河、延河、大理河、白马川、榆溪河、无尾河、屈野河等纵横分布,切割山脉,形成的河川、谷地,是行军的天然通道,即“兵行需由大川。”

【推荐下,野果阅读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 .yeguoyuedu 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夏军控制了横山,就有了居高临下的战略优势,亦可作为大军的前进基地。

横山后方就是夏国的核心河套地区,此地在手易守难攻,可做为夏军的矛盾。

如横山失守,就相当于长城失守的燕京等地。

敌军则进可夺取整个暴露出来的夏国京畿核心区。

退可将其作为拒夏于国门之外的屏障。

除此之外,横山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横山本地的蕃部是西夏军队的基石,也是决定夏军东方的绝对性力量。

横山山地作为西夏肇基之处,可耕可牧,生活着数量庞大的党项部落。

这里作为两国对峙的最前线,当地居民构成了夏军的核心战力。

宋将刘平曾对于蕃部的战力评价道:赵德明僻守一隅,畏王师问罪,数驰驿奏,愿备藩臣。

于时朝廷若止弃银、夏、绥、静四州,限山为界,则德明远居漠北,可无后日患矣。

乃以灵、宥两州及山界人户并授之,山界蕃汉、劲勇善战,使德明得畜甲治兵,渐滋边患,此鄜延、环庆、泾原、秦陇诸州终不能驰备也。

范仲淹也曾极为推崇这些蕃部战力:元昊巢穴实在河外,河外之兵懦而罕战。

惟横山一带蕃部东至麟府,西至原渭二千余里,人马精劲,惯习战斗,与汉界相附。

每大举入寇,必为前锋,故西戎以山界蕃部为强兵,汉家以山界属户及弓箭手为善战。

以此观之,各以边人为强,理固明矣,所以秦汉逐西戎,必先得西界之城,元昊若失横山之势,可谓断其右臂矣。

从此可见,宋朝一直将横山视为夏国的右臂,可见横山对于夏国的重要性。

横山蕃部生活于宋夏以及后来的金夏对峙的最前线,需要承担极为繁重的兵役。

因夏国人口稀少,为了自保不得不使用“人人能斗击,无复兵民之别”的全民兵制,所以横山地区的蕃部之民极为悍勇善战。

夏制,一般地区“凡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的成年男子一旦有事,皆要受朝廷调度统筹。

但在横山地区比这还要夸张,除成年男子为兵外,每遇战斗,还会有“老弱妇女举族而行”,妇女也往往做为杂役和正军辅卒共守城寨。

因此横山蕃部民众最苦,最为凶狠悍战,可以说夏军的东方主力皆出自横山蕃部。

这些战力强横的蕃部亦是夏国在横山地区的一道人肉长城。

夏国在横山地区除了兵力优势之外,更是因为横山地区是夏国内非常重要的农牧业基地。

虽是地处边疆,但却是夏国边疆的钱粮生产地。

所以在此地作战夏军便没了后勤之忧,完全可以就地采食,就地作战,可以省去路途运输耗费,这对夏军来说又是一个极大的优势。

多放因素就促成了夏人口中“铁打的横山”之说。

……</div>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