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恺老家是农村的,条件并不是很好,两个姐姐初中便辍学打工,供出了他这一个大学生。于恺也算出息,大学期间就一直自己在外兼职挣生活费,没再跟家里要过一分钱。毕业以后应聘在一家快销品公司做业务员,除了工资不高之外,一切也都算顺利。
于恺刚工作的时候,手头没有什么单子,基本靠着几百块钱底薪过活,只能勉强糊口,最难的时候他连着吃了三个月的馒头榨菜。不过也许是从小吃惯了苦,这样的日子并没有令他产生挫败感,反倒激起了内心的斗志。
最先被于恺的坚持打动的是杭州一家连锁超市叫张瑞峰的经理,但是那个时候这位经理对超市产品的采购标准并没有话语权,所以对于恺的业务也提供不了实质性的帮助。不过尽管如此,他还是会主动给于恺提出一些自己认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但凡自己能帮得到的忙,无论大小,都会尽心尽力。
于恺就这样在公司不温不火地工作了大概半年之久,直到是二零零一年底,我们迎来了一个举国振奋的消息:中国加入了WTO。这对国内很多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赢得了世界市场,同时也必须面对来自世界的竞争。许多企业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一时间还难以适应,陈旧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没办法及时转变,导致企业的经营压力陡然增加。
于恺工作的这家公司便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超市里同类的竞争品仿佛一夜之间摆满了货架,自家产品的销量受到了严峻冲击。而对于于恺,本身手中稳定的合作商就不多,如此一来,横在自己面前的推广门槛变得更高了。
正在于恺一筹莫展的时候,张瑞峰为于恺引荐了一位贵人,也就是他的堂弟,张瑞民。
张瑞民能在杭州留下了,有一半的功劳是属于张瑞峰的。
张瑞民当年闲散在老家,没有一个正经出路,老叔看着自己这二十好几的大儿子成天没个正形,心中甚是苦闷,便将他送到了杭州,恳请张瑞峰帮帮他这唯一的亲堂弟。
那时张瑞峰任职杭州下辖的一家粮食管理所的所长。中国九十年代初期,还是计划经济体制,吃穿用度都是规定有相应的标准,且要凭各种“票”领取,“粮票”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而“粮所”便是主要负责收粮和供大家打粮的单位。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