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进行直接屏蔽,微商内容也基本是略过,遇到与自身相关的微商内容会稍稍留意,不会太过关注。不过“看自身需要选择性屏蔽”,体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当下受众的个性化选择,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分众理论。有人会关注化妆品的微商代购,而不看一些考研、保健品之类的内容,而有的人也恰恰相反。虽然多数人对微商广告的态度都是略过,但是针对对自身有帮助或是可以满足自身需求的微商,依然会给予一定的关注,甚至是产生随着关注动态而来的联系。但总体来说,大学生群体对微商广告有很大的排斥心理。根据调查,被调查的大学生中不会关朋友圈的人数只有47人,占全部被调查样本的比例约为34.56%,而另外约65.44%的被调查大学生都会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关掉朋友圈。这接近七成会关闭朋友圈的在校大学生,关闭朋友圈的因素有个人方面的压力、情绪,也有外部环境的闲杂等等,这种行为细看是人的个人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上的普遍行为。正如朋友圈的“三天可见”一样,关掉朋友圈也是一种趋利避害和自我保护。很大一部分关闭朋友圈的行为是出于保护隐私,即因微信朋友圈中的人员繁杂关闭朋友圈,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隐私安全、信息安全防范意识。其次,也有一定数量的学生通过这种限制社交的方式表达心理上的不满。
六、研究成果
(一)了解微信朋友圈传播动因
1.获取社交资源
乔纳·伯杰在《疯传:让你的产品、思想、行为像病毒一样入侵》中提到,人们为了维系周围的人对自己的良好印象,需要一种“社交货币”。“就像人们使用币能够买到商品和服务一样,使用社交货币能够获得家人、朋友和同事的更多好评和更积极的印象”。微信朋友圈的动态发布无疑就是一种“社交货币”,通过发布动态,便可为自己打造成具有不同生活态度、生活习惯的虚拟人设,通过人设获取更多的好评和认可,进而通过这种“社交货币”赚取更多的社交资源。
2.基于人类正常社交心理需求
着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到,人的生理性和社会学决定了人必须经常不断地同他人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以便满足自己安全需求和归属于爱的需求,才能实现更高层次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学生群体通过发布动态满足自己的日常社交需要。
3.自我满足的需要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可见,大部分使用微信朋友圈的群体在使用社交平台来达到自我满足的心理,通过社交媒体的互动,让人产生被人关注的愉悦感。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尤其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社会群体压力大成为了常态,而大学生群体也因社会的高淘汰率面临不小的压力,这使人们通常会忽略与自己无关紧要的事,从而更高效地完成自我提升,导致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的“小事”无人问津,但这些事通过社交平台便可获得点赞甚至评论,如本次调查中会被点赞评论最高的内容一般是美食、旅游、友谊,这些可能在生活在无人关心的事,在微信朋友圈里通过这种社交互动便可充分满足个体被关注的愿望。
(二)发现朋友圈传播行为异化
通过观察发现,在校大学生发布朋友圈动态除了自我满足的需要外,还存在传播行为的异化现象。朋友圈内存在不少通过发布动态吹嘘、夸大自身经历,刻意向微信朋友圈的受众群体展示自己认可的信息,一般是自身所处社交群体所缺乏的资源,发布者发布此类动态以获得满足感,并通过好友的点赞与评论等社交互动,让自己产生优越感,在此类信息下进行社交互动的人群自动处为发布者信息传播的被支配地位。
(三)探究在校大学生在朋友圈的自我塑造
结合美国学者欧文·戈夫曼的“拟据理论”——人就像舞台上的演员,要努力展示自己,以各种方式在他人心目中塑造自己的形象。同样,在朋友圈社交中也不乏“演”的成分,比如在调查中有被问到不选择将朋友圈同步到其他平台的原因,其中便有“自我人设不同”这一选项,虽然只被17.57%的人选择,但也充分证明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他们对朋友圈一直存在着自我的人设与定位,将自己塑造成他人所期待的人,博得他人的好评和赞赏,但此时朋友圈中“演”的成分便占据了很大比重。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