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现在我都是这个习惯,从来没有什么改变,对于自己这种只浏览不点赞不评论的人,我更喜欢用“暗中窥屏”来形容自己。我也分析过自己这种习惯形成的原因,小的时候应该是怀着惧怕的心理,毕竟初入互联网,对自己陌生的地方,总会有些胆怯,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存在,这样也不会有人评论自己。但现在的我完全是因为——懒惰!点赞倒还可以,动动手指就可以,评论还要打字,打字的时候还要考虑措辞用语,稍有不慎还要被别人“杠”,基本属于费力不讨好的差事,我懒得打字,懒得苦思冥想措辞,懒得跟别人杠,我永远都是旁观者,坐山观虎斗的那种。我大概就是现下最流行的佛系少女的代表吧。
前言
我们最初着手筹备这个选题只是觉得现在的年味变淡已成了普遍现象,人们在城市中忙忙碌碌,过年时回家歇一歇,等年过去又开始忙前忙后,渐渐感觉过年只是回家休息、回家团圆,其余的与双休日也不无差别。这样一来,年味儿越来越淡,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我们总是感慨年味儿变淡了,后来才发现,其实“年”还是那个“年”,变的是过年的方式,不变的是传统亲情、民族精神、美好期盼的文化内涵。过去的除夕夜是“在家守岁”,现在“一家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旅行过年也是团圆;过去的拜年是磕头作揖,现在微信视频表达新春祝福的“指尖拜年”更为普遍;过去的压岁钱是捧在手上,现在争抢拼手气红包、口令红包、摇一摇红包、集五福红包等电子红包不亦乐乎;过去的年夜饭是妈妈在厨房从早忙到晚,现在网络订餐,不用动手就能吃到丰盛的年夜饭。
说了这么多,可大家终究还是怀念那些传统的日子,怀念小时候的母亲包的饺子的味道,那种味道是外卖做不出来的,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无论欣然抑或淡然,人们都盼着过年,盼的是那让人眷恋的年味儿。所以年味儿究竟是种什么味儿?年味儿是琳琅满目的一屋子年货,还是家人团聚时的一顿饺子;是“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的畅谈夜话,还是走亲访友、你来我往的相互惦念;是倒贴的“福”字、红彤彤的对联,还是舞龙舞狮的喜庆热闹……年味儿,就是文化味儿,过年中的一切言行,充满了文化因素的仪式感,也正是有了赓续绵延的文化,春节才穿越几千年风雨走到今天,始终没有褪色。
在这里不得不提年味儿变淡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便是物质方面获得了极大满足,我们把每一天都活成了原来过年的样子。可物质从来不是“年”的重点,“年”更是一个文化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很长一段时间,物质期待得以实现后的满足感过于深刻,让人们忽视了一副小小的春联、一场过年的大戏带来的幸福。</div>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