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到此结束,我觉得如果在这样写下去,我的论文就要变成散文了。
回到《格尔尼卡》作品本身,“该画是以*****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卡、暴杀害无辜的事件创作的一幅画,采用了写实的象征性手法和单纯的黑、白、灰三色营造出低沉悲凉的氛围,渲染了悲剧性色彩,表现了***战争给人类的灾难”,这句话是百度百科对《格尔尼卡》的介绍,这便是我进入高中后第一次了解《格尔尼卡》时得到的信息。我想大部分人都同我一样,最先看到画面,第一感觉便是“好不好看”,而“好不好看”的评判标准是主观性的;其次就是一幅画的创作背景,这仿佛便是判断一幅画究竟有无深度的标准。
这样看来,《格尔尼卡》无疑是一幅有深度的作品。该画描绘了一幕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的场景,你表现出强烈的痛苦和***的残暴。这幅画结合了毕加索的立体派和超现实主义风格,描绘了在哭泣着怀抱死去的孩子的女人、残缺的士兵、恐怖的牛马,变成凌厉、尖锐、恐怖的锯齿形的灯光等等。他画中充斥着丰富的象征性:艺术家将形象化技术与立体派技术结合起来,并用几何线条加以组合,刺激人类意识的形象语言,并指责***战争的非人道暴力行为。
在画面色彩上,仅仅采用黑白灰三种颜色进行创作,表现出主题的沉重与战争的惨烈。巨大的画面尺寸仿佛可以将观者引入这场惨烈的战争,使人感觉到***所做的暴行与战争的残酷。画作中也融入了毕加索自身对灾难的体验。在年幼时,毕加索家发生过一次灾难,其母亲手举油灯为他们指引逃难方向的情节也成为毕加索最初对灾难的认识,表现在其作品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童年时的灾难阴影是一个人一生最难抹去的记忆,所以在《格尔尼卡》的创作中,毕加索应用了自己童年时的记忆,也可以说明他对格尔尼卡小镇中,平民们遭受的灾难感同身受。夜里闪亮的灯火在代表灾难的记忆的同时,也成为了暗夜里指引光明的灯火,带给年幼的毕加索和西班牙人民以希望。
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由此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胆创新者,同时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传统的艺术家。
最后是画作的流派,我也是最近才开始注意并大致区分画作流派的,我觉得很少会有非专业人士注意到这些,我也是大概的看一看,并没有深究。《格尔尼卡》的作者毕加索在这里仍然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的。那一块叠着领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的气氛。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来自1906年第一次看到一种古老的黑色雕塑,这种原始的、大胆的、强壮的形体给他带来了感觉上的冲击性,从而使他开始思考绘画造型的转变。1907年的《阿维尼翁女孩》成为他绘画上创作立体主义风格的里程碑,从那时开始,毕加索开始走向了立体主义的理性与抽象。立体主义是西方现代艺术的代表之一。毕加索在开创立体主义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反***主义人文主义精神融入自己的画作中。
我觉得能够接受并看懂、鉴赏抽象画作,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就像开头说的那样,我随着年龄的增长,鉴赏能力也在不断进步,这种进步不仅是阅历经验的增长,也是教育的结果。对我来说,鉴赏美术作品,发掘一幅画背后的含义,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是一种特殊的体验,功利的来说,就是审美能力的提高,但是我觉得对于个人来说,也是一种阅历,我们生活的时代并不允许我们体验战争、流亡甚至大灾难,如何让我们这些后辈体会到并感同身受,也许就是这些画作最根本的意义。</div>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