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书屋

第315章 生死一念

22天前 作者: 梦碑1

这事说来也矛盾,正常人虽然难免压抑,但压抑到能够产生自杀倾向的,相对来说始终是少数,而设立“满足愿望”这个前提,无非是一种激进的诱导,特别是在GSRI内部,调查对象都知道GSRI意味着什么的情况下。

他们已经认真思考了问题,但在最终时刻仍旧有不少会后悔。是因为在那时找到了生活乃至生存的意义,还是只是因为单纯的害怕?

不给他们后悔的机会的确能够提升数据的准确性,但鉴于调查本身的不完善,这个比例并不能说明什么。

何况,有一些正常的愿望也是GSRI无法实现的,比如让人真正地复活。

他们可以制造出和死者生前一模一样的躯体,并向其大脑中注入死者所备份的意识,然而,但凡知道这一点的人,都难以在内心承认死者是真正意义上地复活了。

——不过,的确有人能够接受这种“复活”。

GSRI执行这项调查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人们找到生活中所谓的光明和美好,也不是为了让他们从现实的社会中解脱——对于他们,这仅仅只是一个调查而已,为的只是收集数据。

——当然,这也不是玩弄感情,因为他们真的可以在达成对象要求的前提下按照对象的个人意愿而执行死亡程序。

世上有乐观的人,有悲观的人,有极度悲观的人,却不存在极度乐观的人。人生在世,总会明白现实是怎样的东西;它就像墨辰口中的无序和混沌,无法通过有效的手段治理或根除。

有一亿人作为调查对象,难免会出现极度悲观的人,他们在表达强烈表达了——或被前提条件引发出强烈意愿而表达了想要离开人世的时候,GSRI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甚至,有的人本身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能够死去。

他们是绝不会后悔的一部分人。

——大部分到最后都没有后悔的人,也就是之前所说的,铁了心要死的那一部分人,做出这样的选择很简单,因为现实。

也许一次分手,就会让一个人彻底死心;也许一次车祸,就会让人失去身体的某个部分;也许一次天灾,就会让人痛失父母……

现实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无尽的痛苦和煎熬,他们发现不了生活的闪光点,也感受不了世界的温暖;不是他们不愿意这样做,而是现实让他们无法这样做,他们的人生成为了无序和混沌的一部分,陷入了无法回首的万丈深渊。

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单纯地说是运气不好也好,人品差也罢,至少他们的内心是希望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

毕竟,这个愿望是以死亡为前提换来的,所以同样地,所谓的愿望也不能和死亡本身相冲突,否则就成为了单纯地实现愿望了。那么这个调查也就失去了它的初衷。

同时,这也是为了提高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他们之后又更换了调查题目——‘如果能够决定是否出生,并且在知道自己将来会有怎样的遭遇的话,是否还会选择降生到世上’。题目挺长,大致说的就是愿不愿意出生的问题,这种纯粹的假设虽然看上去和死亡无关,但也侧面会影响到上一个调查项目的结果,显然,人们对于这种问题会直观得多,因为问题本身向调查者门就已经传达了‘没有痛苦’这一概念,并且还不用加上实现愿望的前提——结果呢,你猜怎么着,愿意出生的人数占比23.5%,不愿意出生的人数占比75%%,剩余的1.5%则为考虑、拒绝回答或不愿回答。”

说罢,墨辰叹了口气,道:“这个数据虽然带有戏谑的成分,以为人们无法设身处地去仔细思考这个问题,即使思考,也显得简单许多,只要结合现实就能轻易得出结论,因此他们的心中在看到问题之初,潜意识里就已经有了答案,虽然不能反映真实性,但仍能说明很多问题。”

“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来到这个世界,他们只是没有选择的权利,尤其是在知道世界是怎么一回事之后……”墨缘一字一句地说道。

墨辰点了点头。

“这不就是……时间虫造成的么?”

“不全是,但结果都差不多。”

一个人是否存在,完全取决于父母的主观意识,如果真能在出生前改变这一切……墨缘想,换做是我,我也不想生出来。

谁想经历那些灾难和痛苦呢?

“不过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同年龄层的人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有很大不同。”

愿意死亡的人,在十三到五十岁之间占比最大,若是分得再详细一点,则是青少年、壮年和中年人,而原因很简单,因为压力大,社会压力、家庭压力、经济压力……当然,就压力的方面而言,将青少年和壮年、中年人放在一起说显然不太合适,但他们所面临的,无非也是名为压力的东西。

——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当然这和前两类人无法完全分开——这里指的是他们可能也面临来自同学和老师的压力,比如校园暴力或冷暴力,被孤立或是歧视,被老师当着同学的面羞辱等,这些都能够算作是压力;以及来自青春期的各种烦恼,比如生理上的变化而引起的别的同学的讨论,如果被听到、且持续议论的话,也会成为一种压力。</div>

而青少年产生轻生想法的主要原因,无非是不和谐的家庭或是学校失败的教育及人际关系;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先天的心理问题,但父母却又因为自身条件或是知识积累等原因而忽视或无视。

青少年面临的压力不能说比起成年人就算不上什么,相反正因为他们年龄不大,遇到自身难以解决的压力时才更容易选择极端的解决办法;也不是每一个遭遇校园暴力的人都会选择忍耐,但反抗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忍耐——他们不是不想反抗,而是不知道该如何反抗;因为他们知道,就算反抗了,也会立即遭到更大的打击。

讽刺的是,学校和老师面对类似事件的时候,大部分为了保住职位或是名声,都会选择漠视或是忽视,甚至将问题推到受害者身上。

——又绕到了利益问题上。

即使不需要GSRI的调查,人们也明白为何这个年龄段的人自杀率较高,就是因为压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