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书屋

第39章 大同之战

2个月前 作者: 列夫托尔斯明

话说当年真定之战,副帅李坚、宁忠被俘,耿炳文为朱棣大败之后,建文帝派李景隆接替其统帅之位,任命平安、瞿能为先锋。

平安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养子,朱棣的干兄弟,骁勇善战,力举数百斤。平安的父亲平定是北平都指挥使,平安在平定耳濡目染的影响下练就了一身的本领,并且平安早年随朱棣镇守北平,与其出生入死,深谙朱棣的用兵之道。当朱棣从北平出兵攻打大同的时候,平安屡次提醒李景隆提防朱棣耍诈,李景隆为人比较善妒,认为平安此时出言劝阻居心叵测,是在趁机抢夺自己的兵权,对平安的建议不予采纳,并用一句“你是大将军,还是我是大将军?”怼了回去,面对李景隆的刚愎自用,平安也是没有办法,只得由着他带领成千上万苦命将士的身家性命胡作非为。

而大将瞿能则对此时出兵伐燕比较赞成,因而受到李景隆的重用。瞿能的父亲瞿通是四川都指挥指,瞿通阵亡后瞿能袭官,成为新一任都指挥使,与当地的布政使,按察使关系容洽,将四川地区治理的井井有条,可见瞿能的公关能力还是比较厉害的,然而提到瞿能,最厉害的还是他审时度势的能力。洪武末年,朱元璋大杀功臣,受到蓝玉谋反案的牵连,瞿能可以说是在劫难逃,因为瞿能跟蓝玉的关系是比较亲密的,然而瞿能审时度势,当即投靠蜀王朱穗,请他为自己自己说情,然后瞿能居然在那场株连案中幸存了下来,也算是一个奇迹。作为洪武遗珠,经历了洪武末年屠杀将领的大风大浪,瞿能的这点政治觉悟还是有的,他知道现在毕竟还是李景隆掌印,不能当面忤逆他的建议,但是背后可以,所以瞿能打算搞阳奉阴违,先稳住李景隆的错误路线,表示奉承,然后再趁机拔乱反正,曲线救军。

瞿能建议李景隆进军紫荆关(河北保定,易县紫荆关、唐县倒马关和北京居庸关称为燕内三关,另有河北山海关〈通辽〉、山西雁门关〈通蒙〉、甘肃嘉峪关〈通羌〉、广西友谊关〈通越〉、河南函谷关〈入秦〉、湖北武胜关〈入楚〉、湖北襄阳〈入蜀〉、福建金门〈入台〉、江苏徐州〈青扬桥〉、陕西汉中〈川陕桥〉称为中国十大雄关),这样进可攻退可守,有利于将大同的燕军和北平的燕军切断,使其首尾不能相接。李景隆好大喜功,对瞿能的建议深表赞同,认为他为自己指明了一条建功立业,洗刷前耻的正确道路,如果有朝一日自己能荣华富贵,一定不能忘记了瞿能的大恩大德,可是事实果真是这样的吗?朱棣的燕军兵临大同以后,佯装掩杀了一阵以后,马上撤退,回了居庸关(北京延庆),因为朱棣料到,自己远道伐代,南军必然会派兵来截其归路,所以等李景隆风尘仆仆地赶到保定的时候,朱棣早就速战速决地逃回了北平,而李景隆则是连燕军的一根头发都没看到,只得无功而返,班师回德州军营。

毕竟是春寒料峭的时节,南方的士兵可经不起这样的瞎折腾,冻死饿死无数,等回到营中清点人数,死伤竟愈万人。李景隆不思悔改,尽然厚颜无耻地向朱允炆邀功,说朱棣是被自己赶回的北平。朱允炆为了表扬李景隆的忠烈,遣中官赍玺书黄钺弓矢赐之,让他专心打仗,再接再厉。可能是老天也看不下去李景隆这样的欺上瞒下,中官刚渡江的时候,风雨就把船只吹坏,赏赐之物尽失,只好回去重新制作了以后再赐到德州。

在李景隆矫饰的太平下,朱允炆终于嗅到了一些春天的味道。

三月初一,朱允炆又把都察院的名字改成了御史府。毕竟从汉朝开始,言官所属的机构一直叫御史府,朱允炆为了宣扬汉学,冒昧的将都察院改为御史府恐怕有些不妥,因为他可能还不知道,御史府就是洪武十五年改成都察院的,朱允炆此举明显有改朝换代、违抗祖制的味道。后来朱棣又把御史府改名为都察院,一个都察院,牵扯了多少的恩怨纠缠?

都察院,明清时期官署名,由前代的御史台发展而来,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前代所设御史台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又依十三道,分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明代都察院不仅可以对审判机关进行监督,还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利,为最高监察机关。

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及浙江、福建、江西,四川、云南、贵州,湖广、广西、广东,陕西、河南、山西、山东等十三道监察御史(正七品)共110人。

明代以六部尚书﹑左都御史为七卿。其中,六部分别为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而左都御史则为都察院长官。另外,六部副长官为六部侍郎,都察院副长官为右都御史。

都察院与刑部、大理寺并称三法司,相当于现代的公检法,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亦称“三司会审”。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正三品),古代位于九卿之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