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似水,烈焰如歌。时间苍茫了岁月,故事蹉跎了流年,回忆冷清了惆怅,梦想凋谢了结局。当一切已经尘埃落定,是否还有一种悔改的力量?当一切已经扬帆起航,是否还有一种见风使舵的转机?如果说时间注定消逝,如果说故事注定结束,如果说回忆注定唯心,如果说梦想注定待定,是否有一种正确的方向,能让我们在万变不离其宗的幻象之中,寻找到一条相对优化的路线?联系,发展,矛盾,应变,当一系列的名词充斥在我们的脑中,是否有一种世俗的力量,能让我们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天飞传,这是一群追梦青年的人生颂歌。
话说朱棣当年对李景隆置之不理,带领军队出征大宁的时候,李景隆在朱棣的战略后方也没有闲着,果然率军围困北平,攻打了北平的九座城门(北平九门指北二门德胜门、安定门;南三门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又称前三门;东二门东直门、朝阳门;西二门西直门、阜成门)。
李景隆乃是纨绔子弟,寡谋而骄,色历而馁,素不知兵法。加之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只得急调瞿能阵前助战。
瞿能雄才大略,少时随父从军,作战经验丰富,善骑射,明韬略,名闻朝野。瞿能的父亲瞿通在洪武年间官至都督府佥事(正二品,统领全国各地卫所),瞿通死后,瞿能便荫承了都督府佥事的官位,后来又被任命为四川都指挥使。在蜀期间,瞿能与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相处融洽,使巴蜀之地政令通畅,民心大顺,政局稳固,军民团结。后来瞿能又在跟随凉国公蓝玉渡过大渡河征讨西番部落的战争中立下了战功。
当时朱棣将芦沟桥驻军调入北平城内守卫,自己亲率大军增援辽东,扫平外围。朱棣把守护北平的重任交给自己的大儿子朱高炽,并让姚广孝、金忠、顾成等人留守北平辅佐朱高炽。朱棣出征时对朱高炽等人安排道:“李景隆若来攻城,只宜坚守,不能出战。”
十月十八,李景隆率大军兵临城下,朱高炽只是凭城坚守,双方在北平城下展开了激列的阵地战。
十月的北平霜雪气候,南军粮草不足,上下离心,李景隆深入趋利,求胜心切,由于李景隆指挥失当,几次攻城,皆被击退,又令兵将火焚城门,燕军汲水扑救,不能得破,转命火炮打城,云梯攻城,地穴入城,皆未得逞。外面百般攻打,内里拒守不出,入夜燕军缒墙出城,鸣鼓惊搅,使南军将士睡卧不安,李景隆十分无奈。
一日,瞿能领子瞿郁、瞿陶率千骑、借云梯,乘张液门守军不备,虎威神勇,奋勇登城,杀声震天,燕军不可敌,遂砍开城门。瞿能领千余将士,准备冲城,又恐城中宽大,无兵接济难以脱身,立于城门,呼喊后兵接济。李景隆暗想,此城已垂危,瞿能今日能登,他日亦能破,故飞马传报瞿能,令其莫要孤军深入,以防暗算,待明日率大队人马一齐杀入。瞿能得令,不敢违抗,只得退出城外。
瞿能破城,让朱高炽大吃一惊,亲自临城审视,见城上平硬可登,忙督士卒汲水灌湿。时正天寒,滴水成冰,一夜寒风,已成冰城,李景隆次日带领数万兵将亲至张液门,见城上冰雪光滑如油,无有容足之处,只得罢兵。瞿能看了,深叹错失良机,而李景隆全不追悔,意想此城破在旦夕。
机会总是那么的稍纵即逝,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李景隆已经错过了攻占北平城的最好时机,因为燕王朱棣此时已扫平外围,正准备班师回援。
十月二十二,朱棣回师北平,行军至会州一带。朱棣在会州改编行伍,设立五军。朱棣任命张玉将中军(黄熊),郑亨、何寿副之;任命朱能将左军(青龙),朱荣、李浚副之;任命李彬将右军(白虎),徐理、孟善副之;任命徐忠将前军(朱雀),陈文、吴达副之;任命房宽将后军(玄武),和允中、毛整副之。五军改编完毕,朱棣整装待发,向北平挺进,十月二十四,朱棣带军进入松亭关(河北承德)。
十一月初七,燕王朱棣来到孤山。巡逻的骑兵回来报说:“白河水流湍急,不可渡河。”燕王朱棣向神祈祷,心诚则灵,燕王大军如有神助,朱棣带军来到白河的时候,水面突然结冰,朱棣的大军安然渡过了白河。李景隆遣都督陈晖侦察敌人,可是陈晖取道不利,来到了燕王朱棣的战略后方。朱棣分了一部分军力来还击陈晖。陈晖的军队战败,争先恐后地抢渡白河。这时白河上的冰面忽然溶解,陈晖手下的战士溺死无数。
十一月初八,朱棣与李景隆在郑村坝开战,郑村坝在今北京东北二十里郊区的郑村水库东坝。李景隆心下着急,命将士昼夜防守。时正苦寒,军卒立于雪地不得休息,冻死者甚多,用兵大违天时,自毙其众。而朱棣则率精骑为先锋,分兵五路,左右冲击,连络而进,逼进大营。前部多为边关勇将,锐可不挡,不多时金鼓连天,直压南营。李景隆早已惕怯,见燕军提刀跃马,冲阵而来,南军众将俱皆退缩,不敢上前。此时只有瞿能、瞿陶父子勇猛过人,纵马出阵,直杀得天惨日昏,个个胆寒。然瞿能苦战多时,见南军众将渐败,主帅无有变通,料想独力难支,遂令儿子瞿陶,领数百家兵保护李景隆,自己一马当先,杀开一条血路逃回本营。朱棣连破南军七座营寨。燕将张玉列阵进击,直抵北平城下。城中守军也鼓噪杀出。李景隆军大败,抛弃物资,连夜撤退,南军各部尽皆南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div>
需要说明的是,郑村坝之战发生在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的靖难之役中,交战双方是建文帝的军队与燕王的军队。当时,朱棣以8万人马对抗李景隆率领的50万大军,双方力量悬殊过大,可是最终朱棣却打败了李景隆,并把他打得提心吊胆、魂飞魄散。此战中,燕王朱棣的军队共毙伤建文帝军队数万人。郑村坝之战的胜利,是朱棣第一次大规模作战的胜利。这一战,使朱棣终于在战场上争得了一点主动,摆脱了完全被动挨打的处境。朱棣的御前带刀侍卫马三宝(又名马和,本为云南贵族,洪武十四年被蓝玉、傅友德俘虏阉割后送到燕王府作秀童。马和身材魁梧,知识丰富,思维敏捷,出色地完成燕王委派他的使命,得到朱棣的器重,"内侍中无出其右")也是在这场战争中,从刀光剑影里拯救了朱棣的性命,成为了朱棣的救命恩人,从此他用一生奉陪朱棣出生入死,并在多年以后被朱棣赐姓名为郑和,用来铭记他在这场郑村坝之战中作出的卓越贡献。
十一月十二,李景隆向建文帝朱允炆上书,为自己的战败找借口,言辞恳切,诚挚感人。朱允炆一方面被李景隆的花言巧语所蒙蔽,另一方面,朱允炆又是一个重视亲情的人,而李景隆和朱允炆之间,恰好存在着一些亲戚关系。李景隆,1369年出生,比朱棣小9岁,属鸡,是朱元璋的外甥曹国公李文忠的长子。李景隆的爷爷李贞,娶了朱元璋的二姐曹国长公主,也就是说,李贞是朱元璋的姐夫、朱棣的姑父,则朱元璋是李贞的小舅子,李文忠的舅舅;李贞的儿子李文忠,就是朱棣的姑老表;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虽然与朱棣年龄相仿,但按辈份是朱棣的姑表侄,该叫朱棣和朱标舅表叔。那么李景隆与朱允炆之间,自然也存在着一定的沾亲带故的平辈表间关系。特别亲上加亲的是,李景隆还将他的女儿李仙惠嫁给了晋王朱棡的次子朱济熿(李景隆和朱济熿也是平辈姑舅老表,但成了朱济熿的岳父,这层政治联姻略带脏唐臭汉的**色彩),朱济熿和朱允炆又是关系非常要好的堂兄弟,并且李景隆还当过太子太傅与东宫懿太子朱标交好,因此,李景隆显然是皇亲国戚。所以,收到李景隆的申诉奏折以后,朱允炆并没有对李景隆严肃处理,撤职查办,而是对李景隆采取了一种非常柔软的措施,只是批评了他几句,勉励了他一番,这件事就算过去了。
十二月,李景隆撤回德州,准备等来年开春再北上攻燕。故事在此处先告一段落。
话说孙拼到江湖之上招募杀手,果然招到了一位武艺高强之辈,此人名唤田起,善使长枪,能于百步之内追魂夺命。而庞宣在江湖之上招募刺客,果然也招到了一位身手了得之人,此人名唤庞惠,善使短刃,能在三天之内赶尽杀绝。
庞宣令庞惠到龙凤客栈去刺杀赵翼,孙拼则让田起到龙凤客栈去保护赵翼。另一方面,孙拼又在江湖上招募了两个杀手宋京和卫苍,让他们去行刺魏军。
宋京是河南开封人,为人侠义,嫉恶如仇,好打抱不平。宋京的父亲名叫宋原,是扶波先生的弟子。宋原为人正直,武艺高强。宋京自幼跟随宋原习武,善使扶波刀法。时间不断流逝,宋京也在不断成长。长大以后,宋京不甘心每天过一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决定到外面去闯荡世界,行走江湖。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在饱经生活艰辛,看穿众生百态,穿梭大街小巷,体味三教九流以后,宋京发挥自己的特长,成了一名冷血无情的杀手。
宋京善使大刀,这些年来在江湖之上也算是闯出了一点名声,经常让那些作恶多端之人闻风丧胆。魏军平时欺凌良善,作奸犯科,早已声名狼藉,所以宋京接下了孙拼的这一单,打算除暴安良。然而孙拼下单的时候,却对宋京说道:“此次行凶,以恐吓为主,不到万不得已,切忌不可动手伤人性命。”宋京说道:“天理轮回报应,公道自在人心,我宋京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出来行走江湖,自会相机行事。”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