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书屋

第二百四十六章 殿试名次的差距,释褐授官

2个月前 作者: 刁民竟敢害朕

虽然大臣们混了这么多年官场,吃过的饼比皇帝陛下吃过的饭都多,但这时候还是都感动不已……至少面上如此。

从紫微殿离开后,读卷官们又回到了文华殿,拆开了一张张考卷的湖名,然后参考会试成绩和这次成绩,排列名次,然后填写到皇榜上。

整个过程又耗了半天多时间,等他们忙完,已经是未时七刻左右了。

读卷官们这几天吃住都在这里,此刻终于齐齐出了文华殿,向自己的衙门返回而去。

王莽、蔡京他们自然都是回了皇城,甚至连翰林院也在皇城中,只不过多几步路的脚程。

但只有国子监在皇城之外,这个司业还要坐上轿子走一会儿,才能回到衙门。

只不过他没从国子监的正门走,而是让轿夫把轿子停在了后门,低调地进了衙门。

这是因为,此刻的国子监非常热闹,每时每刻都有人说说笑笑地从正门进出。

这是考完殿试的新科进士们来领他们的进士服了,也是明日他们进宫,参与传胪大典的礼服。

今日郑冠和颜真卿也结伴来到了这里。

但与他们同行的还有两人,分别是最近都没在京城里露面的诸葛亮,还有吕布。

认识郑冠和颜真卿的新科进士有不少,一路走来都有人同他打招呼。

郑冠一一笑着应付了之后,几人穿过国子监前巨大的牌坊,走入正门后再向左拐,终于来到了领取进士服的地方。

这时候人还是很多,来领进士服的新科进士们络绎不绝。

队列排出很长,进士们三三两两地交谈着,几乎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

远处时不时有几个国子监的监生路过,他们遥遥望着这边,似乎是感受到了新科进士们的飞扬与肆意,脸上的羡慕掩饰不住。

考上了进士,几乎就等于已经走到了读书人的终点,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寒窗苦读终于有了回报。

还在半山腰的人见了这群已经登上山顶的人,又怎能不羡慕呢?

“在这边。”

郑冠似乎也被这里的气氛感染了,兴高采烈地带着颜真卿和诸葛亮来到人群的最后方排队。

周围的新科进士们讨论的话题几乎只有一个,那就是殿试的名次。

对于进士们来说,会试的名次只是一个过渡,无法对他们产生太切实的影响。

但殿试的名次可就真真正正地关心到了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一甲二甲三甲那可是赤果果的官阶差距。

郑冠他们排队的前方,就有四个新科进士正在讨论着殿试名次。

“要是殿试能比会试再高个十名,说不定我就能进二甲前七十了了!”

小团体中为首的新科进士面上带着几分懊恼:“早知道殿试前一天就不去翠红楼了,喝了那么多酒水,殿试的时候一直想跑茅厕!”

这显然是个学霸,能考进前十分之一的大老,他在这悔恨的同时,其他几人也有些欲哭无泪。

“进之兄,你的名次再低也能在二甲,但小弟我就不行了啊,会试的时候就在四百二十名,现在怎么也得在三甲了。”

郑冠和颜真卿听着他们的谈话,对视一眼,也被感染上了几分紧张。

朝廷还会在这批新科进士中选拔庶吉士。

庶吉士是从前翰林院兴盛时的特色产物,翰林院会给他们开小班,教导这些人官场、公文等等东西,也算是让这些从前只读死书的毛头进士们尽快适应官场,尽快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大乾建设工作中去。

如今虽然翰林院没落了,但庶吉士却还是非常硬的。

因为这他们经过考试被选中后,也能立即被授予翰林院的实职,而且他们有个特权,叫带缺就任。

正常进士在殿试后要去吏部报道,还要经过吏部的一场考试,然后在吏部报道。

然后这些人就被分配到六部、御史台、中书省等各个衙门去观政……其实就是去端茶倒水打杂,顺便学东西。

观政三个月后,视其表现能转正的就转正,不能转正的再去吏部报道,这时候他们就能开始候缺了,等哪里有出缺就能顶上去。

候缺归候缺,可即便是三甲的进士,都是正八品的京官官身,放到外面去那起码是一个正七品的县太爷。

现在又不是国朝初立到处缺人手的时候,哪来这么多官给你做?

所以即便过了八九年、十来年那些出去候缺的官员还有没候到的,整天在衙门里让上官当书吏使唤,端茶倒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div>

这时候就能体现出庶吉士的强大之处了。

人家被馆选进入翰林院后,可以坐馆三年,期间学学东西,整理整理文书,虽然没什么油水,但胜在稳定。

三年一到,自动升一品,羡不羡慕。

这时候同年的进士们可能还在候缺呢!

三年之后庶吉士们还要经过一场考试,考过了就能留在翰林院,俗称“留馆”,考不过就是“散馆”,离开翰林院。

放在翰林院异常兴盛的时候,大家肯定一股脑地想要留馆,掂量着自己考不过,就走门路。

但现在就不一样了,基本没人愿意留馆,大家都削减了脑袋往外钻,争取外放任职。

因为这他们经过考试被选中后,也能立即被授予翰林院的实职,而且他们有个特权,叫带缺就任。

正常进士在殿试后要去吏部报道,还要经过吏部的一场考试,然后在吏部报道。

然后这些人就被分配到六部、御史台、中书省等各个衙门去观政……其实就是去端茶倒水打杂,顺便学东西。

观政三个月后,视其表现能转正的就转正,不能转正的再去吏部报道,这时候他们就能开始候缺了,等哪里有出缺就能顶上去。

候缺归候缺,可即便是三甲的进士,都是正八品的京官官身,放到外面去那起码是一个正七品的县太爷。

现在又不是国朝初立到处缺人手的时候,哪来这么多官给你做?

所以即便过了八九年、十来年那些出去候缺的官员还有没候到的,整天在衙门里让上官当书吏使唤,端茶倒水。

这时候就能体现出庶吉士的强大之处了。

人家被馆选进入翰林院后,可以坐馆三年,期间学学东西,整理整理文书,虽然没什么油水,但胜在稳定。

三年一到,自动升一品,羡不羡慕。

这时候同年的进士们可能还在候缺呢!

三年之后庶吉士们还要经过一场考试,考过了就能留在翰林院,俗称“留馆”,考不过就是“散馆”,离开翰林院。

放在翰林院异常兴盛的时候,大家肯定一股脑地想要留馆,掂量着自己考不过,就走门路。

但现在就不一样了,基本没人愿意留馆,大家都削减了脑袋往外钻,争取外放任职。</div>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