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的做法简单粗暴
但是没卵用,最终也没有达目的,但这件事恰好赶在文化和物质条件都准备到位的时间点上,所以无意之间成为推手
其实那就是一说,真正的原因是,皇帝荒淫不干正事,女人那裙子一撩起来,就能花差花差了。为了限制那玩意,让宫女,包括皇后妃子那些女人,穿死档裤,而且是特制的,一块一块交叉,一堆布条系上。穿上难,想解下来更难,得大半天,解错了,那就拉倒吧,全是死疙瘩。皇帝的黄瓜都捏把了那边裤子还不定脱下来。玩个屁?
有汉朝打下的裤子改良,再加上一直穿裤装的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死裆裤就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流行装束。
比如,袴褶。袴褶本是胡服的一种,上服褶而下服袴,褶是一种短上衣。这种装束方便骑乘,所以多用来做军服。袴褶在战国时期由游牧民族传入中原,逐渐被汉族接受,到南北朝时已经成为流行的服装。《西河记》记载:“西河无蚕桑,妇女以外国异色锦为袴褶。”
大口裤。汉代以前,游牧民族所穿袴褶,其袴口较窄,被称为小口袴;传入中原之后,由于天气相对较热,汉服也有宽松的传统,所以演变出大口袴,官贵、百姓、军人,都有穿着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流行过一段时间的喇叭裤。那个时候的年轻人烫一花卷头(跟于谦似的),拎一台录音机,再穿一条喇叭裤上街,尽管裤脚扫过路面会沾上很多尘土,但非常时髦。
其实喇叭裤与南北朝时期的大口裤就是一个玩意
大唐女人不穿裤子,可以穿骑马装,喇叭裤就是马裤的一种,都是祖先玩剩下的
倾城老穿丝袜逛街,后边一堆纨绔子弟跟着护航,吃不到也养养眼
纨绔子弟本来是褒义的意思,指身份地位,但是到了大唐之后就变味儿了,成了贬义
“纨绔子弟”是个成语,与裤子有关。其中的“绔”字最初写作“袴”或“裤”,后来才写成了绞丝旁的“绔”。
《汉书·叙传》“出与王、许子弟为群,在于绮襦纨裤之间,非其好也”。班伯经常跟王、许两位皇后家里的子弟们一起玩,这些子弟们穿的都是绮襦纨裤。这是“纨绔”一词的前身。
早期的袴穿在里面,外面有裳遮挡,所以往往用低档面料制作。后来在汉朝的文景之治和丝绸之路畅通的环境下,富人消费丝绸不再是大问题,所以逐渐演变为“纨绔”,暗示用料的讲究。
纨最早是由古齐国出产。根据《列子·周穆王》的记载,周穆王时代就有了齐纨。西周早期,姜子牙治理下的齐国,丝绸业是整个华夏最发达的。唐代诗人张籍写过一句诗:“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酬朱庆馀》)古代丝绸论名贵,锦第一,纨其次,锦厚重,纨轻柔。
现在这成语说的是衣着华贵的官宦子弟,不务正业
长安的美食倾城也总是尝尝吃,毕竟关中地区的美食足够多,再加上长安城作为天下第一城,南来北往的美食汇聚于此,吃几年都吃不遍
但是长安城里太豪爽,食物都是大盘大盆给上的,比如九大碗,小的叫九大碗,横三竖三一摆上,刹是好看。要是不够,来完整版的加四,四角再加四碗,十三大碗照样摆个花儿来,满满当当一桌子
这倾城哪里吃的了?尝尝分给带着的随从鳞卫们吃
倾城是一人一桌吃饭,可是吧!还有一堆狼跟着呢,不但抢着点菜送她品尝,还抢着结账。就是为了能与之同桌而食
没办法,只能买了回去热热吃,或者干脆不吃
夏天,山东诸州也大旱了。灾民逃难来到了长安城以求庇护
朝廷紧急调粮送山东赈灾,同时开粥棚供养来长安的难民</div>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