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反响平平
由于政策,手机牌照无法直接转让,所以,明面上,联电还是收购了天士达,只不过,实际上是买了个空壳。
然后,又将天士达这个空壳注销,才真正地将手机牌照拿在了手里。
这些手续变更,资金给付,又费了好几天时间,才算办完。
随后,又马不停蹄的生产出几台样机,拿着信产局进行性能检测,加上这张手机牌照,这才为联电成功地申请到了手机入网许可证。
生产资质问题解决后,陈晖便开始着手启动生产线,正式生产。
虽然为手机项目新建了三间新厂房,购置了六条生产线,但在产品还未到市场试水的情况下,也不能全开,只是先启动了一条生产线,每日产量为四千台。
此时的联电,在不计算IC厂和土地价值的情况下,总资产也已经达到了十个亿。
不过,负债也很高,在市工行拿到的贷款,已经高达六个亿。
生产规模也达到了一个中型厂商的标准,小灵通项目有六间厂房,十二条生产线,日产五万部,五百名工人。
手机项目,按照陈晖的计划,也要达到这个标准。
在年内,小灵通和手机的比重一样,到了明年,会将小灵通项目砍掉,重心全部放在手机上。
不知不觉,时间就到了九月底,联电第一款手机先行者S1,终于正式上市了。
这款翻盖手机,屏幕还是用的光东方的SNT屏幕,其他配件,也都是采用的吕喜文等厂商的产品。
基本来说,没有什么出彩之处。
唯独芯片,用的是英特而公司最新的X2芯片,在国内产品里鹤立鸡群。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尽管配件价格上有优势,但却被单价高达200多美元的芯片拖累了,导致价格无法定的太低。
虽然产品定位在了中端,但零售价依旧在3000元左右,对比价格已经开始大幅下调的国产手机,毫无优势。
而且,当时的市场营销,也并不像后来那般,可以拿芯片做噱头。
普通老百姓根本不在乎芯片先进不先进,只看牌子,价格和耐不耐用。
尽管这款手机的质量没得说,但要想以此打出市场来,必须得耗费时日。
口碑不是短时间能建立起来的。
陈晖动用了不少关系,先让商报和电视台报道了一番,又在五洲酒店开了个新机发布会,随后,又在华兴北的几个批发市场,搞了些促销活动。
但反响平平。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