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森来到站牌处等车,这里随时都有拥挤的人群在排队。
看着那些骑车的人,他不由得一阵羡慕。
自行车大概在十年前就实现了商业化生产,但价格还远未便宜到人手一辆的地步。
一辆普通的德克牌自行车,市面价格约七十汉克。对于大部分劳工阶层的人们,扣除掉每月的生活开销后,想攒下七十汉克也得等上几个月甚至大半年的时间。
一辆公共马车来了,这并不是沃森要乘坐的那辆。这时的马车也是标注了自己的行驶区间的。
随着一些乘客下来,果然有小贩们围了上去。之后马车又顺着轨道滑行离开了。
这种有轨马车也是近几年出现的,算是公共马车的升级换代版了。它的运力更大,速度快,也更稳定。
这让有轨马车的出现很快就取代了以往的各种出租马车,而前者的速度和载客数量是后者的两倍。
有轨马车比出租马车稳定,本质上也更加机械化,登上车顶用的是一条狭窄的楼梯而不再是老式的梯子。
这种马车的轮子也增加到了四个,而原先的出租马车大多是两个轮子。
当然,出租马车凭借庞大的数量依旧在许多街区占据优势,而且它们的范围更广,不少出租马车还兼顾着运货的业务。
可不能小瞧这时代马车的重要性,即使火车已经出现了几十年,各种铁路也已经把城镇连接。但城市间的各项运输和出行依旧被马车牢牢占据着。
仅是首都黑森堡的出租马车据说就在辆以上,还不包括大量的政府用车、私人用车、公共马车等等。
似乎也正是为了摆脱庞大的马车所衍射的各种问题,黑森堡已经在十年前陆续修建了几条有轨电车线路,并且还在去年时开通了地铁,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开通地铁的城市。
但这依旧不能代替城市交通对马车的依赖。
在沃森思考交通问题的功夫,前往阿里瓦斯湖的专线马车已经来了。
他看到头戴高帽、别着玫瑰的车夫,一只脚站在车厢后门边的小台阶上,在大约车厢三分之一的地方站起,好看见车顶有没有空位,以便告诉新乘客从哪里爬上去。
当裙撑盛行的时候,车夫也在女士们挤过狭窄门道的时候按住裙子的外圈。其他时候,他在座位上摇摇晃晃,握住垂在肩头的皮带,从下车的乘客处收费。他的眼睛总是注意着下一位在路线上招手的乘客。
沃森坐马车的经历不多,不过他想到这时的马车还是有一定的危险性的,因此他按照不少报纸上给予的乘客公告来行动。
他上车时先迈左脚,后迈右脚,再迈左脚,接着迈右脚。然后在一只脚站稳后再移动另外一只。等他成功登上车顶后,就抓紧了最近的扶手。
如果他不这样做,马儿突然跑动或处在发情期,都可能会将人摔回地面。
沃森微微喘了口气,他已经到了马车顶端,估计离地面有个三米多高,现在他要细心点选一下位置了,毕竟路途遥远,没有个好座位可不成。
按照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先上车的乘客要坐在最后方。如果抢着坐在车厢中间,会被视为做出了侵占性的举动。因为这会让你的脚被进进出出的乘客踩来踩去。
沃森给了马车夫5佩耳,前往阿里瓦斯湖的路程有十五公里。大约需要两个多小时,按照通用公车公司的规定,五公里以上属于中途,起步价定为5佩耳。如果是市区内的短途,起步价是2佩耳。
在沃森坐上马车后,马车夫没有立刻开始出发,而是在继续等待乘客,车上还有二个空位。
又过了五分钟,两名乘客顺着楼梯爬到了马车车顶上方的位置。
之后,马车发动了,两匹老马拉着足足有二十人的车厢笨重的起步。
多亏有了轨道的牵引,不然沃森怀疑这两匹马会直接累倒在地上。
踢踏踢踏的马蹄声在街上响了起来,随之而来的还有车轴摩擦的声音,车轮在轨道上滚动的声音。
马车产生的噪音是很多大城市人们避之不及的可怕问题。尤其是晚上6点到8点间,经过的马车震动人行道和房屋。10点后愈加厉害,“一种统一的震颤,像是有50副磨石的磨坊”,延续到午夜后,在黎明前变弱。
构成喧嚣的主要元素是交通工具中的基本机械。喧闹还来源于马蹄和铁车轮在花岗石地面的撞击,还有车体和车轴碰撞的响声。即使有了轨道的减震功能,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沃森百无聊赖的坐在车厢的后面,这个地方还算舒服。相比于老式马车,改良过的有轨马车虽然舒适感依旧不算太好,但至少安全性和通风都提高了。
不过他还是更希望拥有一辆自己的自行车。
私人马车就算了,价格极其昂贵,根本不是普通人玩的起的。
一辆精装的私人马车哪怕是最小型的搭载四个人的那种。其价格也在二千汉克以上,这还不包含马匹。</div>
马车穿梭在街道上,速度并不算快,但因为是专线,停靠站点比较少,而且不用像其他线路那样七拐八拐,所以让人感觉路途顺畅。
大约走了有半小时后,马车在一家小酒馆门前停了下来。
一批乘客在这里下车,同时马车夫在酒馆那里买了些酒和草料。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