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书屋

第九十一章 走出阴影

3个月前 作者: 沈常青

敬武的班主任黄老师一席话,让王加根茅塞顿开。

他似乎一下子明白了之前感到疑惑的很多事情。

难怪敬武到初二之后,尤其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每次回方湾菜园子村,他都向家里要新衣服。他还专门到孝天一中去找敬文,要他哥穿过的运动鞋。教师节期间,牌坊中学给每个教师发了一套运动服。敬武天天缠磨方红梅,要他姐把发的运动服给他穿。

敬武的反常表现让王加根警觉起来,向方红梅谈起了自己的担忧。

“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方红梅不以为然地抢白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难道你不想穿新衣服?不想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要是敬武穿得像叫花子一样,我们脸上有光吗?”

话说到这个份上,王加根就不好去计较了。不然的话,方红梅又要训斥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现在的事实证明,他的怀疑并非空穴来风。

如果敬武已经早恋,沉溺于儿女私情,那就无可救药了。考学的事情肯定彻底泡汤,想都不用往那方面想。

王加根把黄老师说的情况转达给了方红梅。

方红梅听后感到很震惊,但又觉得这事不大可能。

“敬武才上初二呢,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怎么可能谈恋爱?他们长都没有长活,啥都不懂嘛!”她认为黄老师有点儿捕风捉影。

由于急着去孝天城参加面授学习,她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深究这件事情。拜托王加根把敬武看紧点儿,瞅机会与敬武谈谈心,然后就动身去了孝天地区教师进修学院。

见老婆如此敷衍塞责,王加根自然心里不高兴。

说实话,带敬武读书,他心里就有疙瘩。毕竟,他和红梅刚刚成家,生活并不宽裕,日子过得捉襟见肘。而敬武年龄已经那么大,个头儿比他还要高,凭什么要让他这个当姐夫的来抚养和照顾?现在出了状况,又要他去当恶人,他才懒得去趟这滩污水呢!

工作上的心都操不完,自己的事情都忙不过来,哪儿有闲心去怄敬武的气!叫我看紧点儿,叫我找敬武谈心,我看得住他么?我又能跟他谈些什么?话说轻了,起不了什么作用;话说重了,他说不定就跑回方湾不读书了。他平时就老是说怕读书,不想读书。万一因为我的叨唠,他离开牌坊中学,我又成了罪人。外人还认为我心眼儿小,那样的话,我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唉,敬武真是豆腐掉进炭灰里,摸又摸不得,打又打不得。

包袱!包袱!真是背上身就无法卸下的包袱!克制一下,忍耐一下,勉强把敬武送毕业。将来再要是有亲戚托我带小孩读书,磕头作揖也好,骂我祖宗八代也好,我无论如何也不会答应。

关于初三学生谩骂邹金桥的那封信,王加根向丁胜安反馈调查情况后,学校也没有把邹金桥怎么样。只是针对学生反映的问题,提出了两条原则性意见:一是教师上课应在四十五钟内完成教学任务,不得随意拖堂;二是教师不得把学生叫到宿舍里补课或者谈话,只能在教室或者办公室里与学生交流。其他一切照旧——邹金桥还是继续教两个毕业班的英语。

王加根早就预料到了会是这么个结果,也没有对学校领导抱什么太大的期望。趁方红梅外出,家务事相对较少的空隙,他必须抓紧时间理一理班级工作的头绪,再就是把学校团总支的事情弄出个眉目。

因为期中考试失利,王加根的情绪低迷,整个初三(1)班学生也很灰,有“兵败如山倒”的蔓延趋势。他敏感地意识到这种状况很危险。

不行!灰心丧气的结果只能是一蹶不振。必须给学生们打气,提振全班的信心。奋起直追,才有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可是,如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呢?几句空洞的口号,无异于画饼充饥,学生们根本就不会相信。眼下最重要的,是要活跃班上的气氛。让学生忘记失败,走出阴影,不能总是这么死气沉沉的。

王加根联想起了孝天县师范学校一年一度的新年文艺晚会。

对,利用周末休息时间,举办一次文艺节目表演。让学生们自选节目,会唱歌的唱歌,会跳舞的跳舞,会乐器的演奏乐器,不会唱不会跳不会乐器的,朗诵一首诗歌,或者说一个笑话也行。目的就是让大家开心。

当他把这个想法在班上宣布时,竟然博得经久不息的掌声。学生们兴奋得嗷嗷直叫唤,有的还抬起双脚忘情地蹬地,搞得教室里尘土飞扬。大个子王伟从座位上站起来,红着脸问班主任,能不能把他家里的“三洋”带到学校来,因为他跳舞时必须有音乐伴奏。

“行啊!什么高档玩意儿都可以带,但必须征得家长的同意。”

教室里再一次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就像一滴水洒进了滚烫翻滚的油锅里。

到了星期天,初三(1)班教室完全改变了模样儿。

课桌板凳沿墙顺到了四周,中间留出一大块空地,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黑板上画着火红的灯笼和“周末文艺汇演”几个大字。电灯的吊线上,还包上了彩色纸带。文艺节目全部是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的。独唱,合唱,诗朗诵,笛子独奏,口琴独奏,相声,吹口哨,霹雳舞,迪斯科,英语情景剧……</div>

王加根完全没有想到,学生们会把文艺汇演组织得这么好。这些农村长大的孩子,根本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基本上都是原生态表演,可以算作自学成长,水平有的还真不赖。看得出,他们的好胜心非常强,表现的欲望特别高。要是他们把这股精气神儿带到文化课学习上,肯定能够迸发出惊人的能量。

又一个新点子闪现在王加根的脑子里。

第二天,他任命期中考试中主课单科分数最高的学生为课代表,让他们负责相关课程的学习组织工作。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每周负责出一期黑板报。政治、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六门功课的课代表,从周一到周六依次轮流,把教室后面那块长期闲置的黑板利用起来。黑板报的形式不拘一格,但内容必须与课代表负责的课程密切相关。周日对本周出的六期黑板报进行评比,由班干部和学生代表打分,按得分多少排序。获得第一名的授予流动小红旗。

方案一出台,就引起了学生们浓厚的兴趣和火一般的热情。课代表们一个个摩拳擦掌,都准备拿出看家本领决一雌雄。他们找报纸、翻杂志,到处搜集资料,精心组织和策划。

出黑板报的时间统一规定为下午放学之后,所以,轮值的课代表通常是在学校里吃晚饭,也有回家吃过晚饭再返回学校的。遇到学校里停了电,他们就点着蜡烛或者煤油灯,在教室里弄得很晚。

自此之后的每天上午,初三(1)的教室里就会出现一期崭新的黑板报,让教师和学生的眼睛为之一亮。

除了文字内容的精心组织和编排以外,有的还加入了报头、插图、题花、尾花、花边和框线,同时利用彩色粉笔,点缀和烘托版面的气氛。黑板报的推出,让全班学生受益匪浅。一些科任教师甚至主动向课代表提供板报内容,抢占这块教学阵地。

当大家的注意力转移到文艺汇演和黑板报上之后,期中考试失利的阴影很快就消散了,所有的烦恼和不愉快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看到教室里闲置多时的黑板成了“香饽饽”,王加根又打起了办公室外墙上那块大黑板的主意。

鉴于初三(1)班不少学生喜欢写作文,他决定在班上成立了一个文学社。借用《史记·陈涉世家》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之意,文学社起名为“鸿鹄文学社”,社刊直接叫“鸿鹄”。他辅导文学社成员写稿子,每周在校园的大黑板上出一期板报。

王加根接二连三推出新举措,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学生们是非常高兴和拥护的,但社会上也传出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