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最深的是树下的那个穿洞凉亭,凉亭沿江而建,记得都是用鹅卵石扣凑起来的石弹路穿过凉亭。两排石凳,供过往行人休息而用。夏秋时节,好心的村民在这里供有木桶装的凉茶,七八个用竹节做的那种有柄的舀水竹管插在凉亭的木柱子上,好像北方人卖糖葫芦的那种式范。行人口渴时,拿个舀水竹管,从木桶中舀上一管凉茶,一饮而尽,直呼爽快!还有十多双草鞋,也挂在木柱上,供那些过往的困难得连草鞋也买不起的山民们无偿使用。凉亭的墙壁上用木炭涂满了歪诗、迷语、漫画,见证了不同版本的俚语笑话和传闻,体现了东白山毗邻东阳、嵊县、诸暨三县交界的另类乡土气息,印证了当年这条路也曾经的热闹。夏天,树荫下,凉风穿堂而过,山泉淙淙有声,几头黄牛虼蚤在溪涧寻草,这里也是较为有人气的场所,那个卖木莲豆腐的戴老花镜的老头,有一肚子的故事,我一直怀疑他是不是《聊斋》的作者蒲松龄派来的!
直到我上高中时,学校组织我们到东白山考察,才圆了我看东白山日出的梦!
那时,这里还不通汽车。时值深秋,我们几个班的同学步行前进,从陈蔡沿江而上,经过古老的茅店,串过白果树下村的临溪小道,品味月龙村的秋色山脉,淌过南三江村的清澈溪流,在殿口村一歇,过蒋村穿凉亭,到廖宅已是天晚了。晚餐后,在煤气灯下和村中的青年联欢,记得我是在廖宅村的茅岭宿的夜。第二天,鸡才叫头遍,我们就上路了,直奔东白山的太白峰。
东白山的主峰太白峰高一千多米。从山脚廖宅村沿小径蜿蜒而上,因为心中只是记得看日出,路上的层林叠翠,古藤虬结,石桥幽泉,珍草奇花,无心品赏。山顶有盘陀巨石,高数十丈,底小顶大,有摇摇欲坠的感觉。直到中饭时节,我们才到山顶的这块盘陀石上,一眼望去,一片雾海,只有风雾交加,好像《西游记》中孙悟空腾云驾雾来到天庭的感觉。同学们兴奋之余,直呼可惜!可惜看不到日出东方的波澜壮阔的景象。便纷纷打开饭盒,在盘陀石上围成一个圈子,狼吞虎咽起来!不想一只野兔,闻到饭香,蹦蹦跳跳跳到我们中间,引得大家极其兴奋,在那个缺油少肉的年代,随野兔本领高强,总难逃厄运!现在想来,殊为可惜!!!
“太阳出来了!”不知谁叫了一声,雾还在飞奔,但我的感觉却是好像太阳在飞越,由于浓雾的笼罩,淡淡的太阳,宛若十五的月亮,极有亲近感,到了此时,我才明了自己像《小马过河》中的小马一样:东白山的太阳,好像有米筛那么大,也好像有薄蓝那么大。。。。。。
▉▉▉▉▉▉
姑婆与大娘娘家很近,就相隔三、二间房子的距离,只是有小屋等等杂物挡住了视线。
爷爷一走过来,张伟三人也就立马会意的走进了姑婆家。
果然爷爷偷偷摸摸的问起张伟关于里浦中学的奇遇,原来是盘山的那些人早就来蒋村联系过了。
长辈们的高兴是有某种深意的,因为他们考虑的会长远一点,所以当时就要求不能声张,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做人也一样,要懂得沉淀。</div>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