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温庭筠《商山早行》(妙句之妙)
陈老师喜欢古诗词,喜欢画画,他口上时不时冒出一些“灵感”。
张伟与姐姐不懂某些句子,可是可可却不同,明明不懂,却仿佛什么都知道,还说了“郑板桥”应该来过这里,要不然怎么会有“板桥霜”。
搞得陈老师大大的表扬了一番,小丫头竟然知道郑板桥。
可是张伟就不知道郑板桥,只能乐呵呵的傻笑。
陈老师似乎对这片区域的感情颇深的,说的时候就有某种特殊的韵味,仿佛在说仙境似的。
在他的口里,村子就如诗如画,也许就因为他是大画家,所以讲故事就如画画一样的一丝不苟。
茅店这个村,熟悉的人就很多了,尽管我没有查证过什么资料,但是,对其风物的记忆是相当深刻的。
这个村两个大姓,吴姓和周姓,有一个祠堂,叫吴氏顿悟堂,一个私塾,还有一个庵堂,都保存完好,其中的私塾改作学校,我兄长们一个年龄段的人小时候都在茅店上学。庵堂尽管还在,但我们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尼姑。
诸暨乡风崇尚读书,建国以来,凡学校,都是村里最好的建筑,在我们周边数一下便知道了,陈蔡中学、陈蔡完全小学、下河图在陈德茂的官邸,水湖庄、白果树下在翁国华的小洋房,还有远一点的斯宅斯民小学和盘山的盘山小学,更是榜上排名的。
记得我小时候茅店的教书先生是斯淑珍、周伯林老师,虽然我没有在他们那里读过书,但是他们俩位以对学生极其负责任和对教育的态度非常认真而出名。</div>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