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书屋

第五卷 权倾天下 第六百七十一章 论道

2023-11-04 作者: 淡墨青衫

做成了最关键的第一步,底下的事犹如顺水行舟,做起来会比第一步要轻松许多,难道张佳木能弃手不做?

“下一步,是转漕运为海运,但最终的目的,是开放海贸。”

“这件事,似乎听你说过,海贸之要紧,恐怕现在知道的人也很多了。”

自从漕运改海运的风吹开之后,京师关于禁海的讨论已经很多了。

明初禁海,原因很多,关键之处还在于明太祖的小农思想。因为倭寇和生民出海常有不归者,又怕在海外生事,所以干脆禁海。

这种禁令当然不得人心,明朝的禁海除了在洪武年间最为彻底外,到了永乐年间就大肆出海,仁宣到正统年间,因为永乐浪费的资财太多,百官趋向保守,禁海又一次占了上风。

到弘治年间,除了神经病的地方官员外,已经没有人对禁海的事当真了。当然,此时还没有正式开海,到嘉靖年间,开放了几个通商口岸,隆庆和万历年间,才真正的放开海禁。

海禁一开,活力自现,简直不需要官府来做什么,一切都是水以渠成,顺畅之极。

现在因为充实禁军,增加官员俸禄,而每年漕运到京师的粮食是有限的。

大明现在一年的粮食收入是三千万石左右,麦子是四百多万石,还有生丝、铁、铜、钞、棉花等杂七杂八的收入,最为要紧的,当然还是粮食。

以现在的漕运水平,也就只能运这么多粮过来,就这样,耗费也是极大。

一百石粮到京师,最少要加二十石的损耗,沿途还要动员几十万人。从水陆到起旱,一路艰难之极。

如果是改海运,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但永乐年间连西洋也到了,可以说,在技术上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一改海运,运粮的数字可以增加一倍,而人手可减少一倍,耗费只是以前的七成都不到就可以了。

海运之利当然是明显的,妙就妙在,还是为了给官员们加增俸禄,所以反对之声,简直就淹没在赞同声里了。

这就是张佳木做事的高妙之处,你们想涨俸禄,这自是好办。但漕运不改海运,粮食是有限的,就算增加一些粮食拨给的份额,但还是有很大的缺口。现在的新官制已经拟定,就等正式施行,为的什么,自然是粮食。

所以海运已经提上日程,松江府和苏州府,加上镇江等地已经奉旨调拨海船,并且在南京等原本造宝船的地方已经在开造新的大海船。

宣德年间被一火焚烧掉的造船业,又重新回复了它的勃勃生机。

“我就知道。”李贤面露苦笑,向着张佳木摊手道:“改漕运为海运,想来就是为了开放海禁做准备吧?”

“是的。”张佳木坦承道:“海上都是千帆万舸了,再谈海禁,岂不是笑话?既然禁不了,就要有规矩,也不能乱来,我的想法是,设海关司,开放泉州、广州等地为通商市舶司,由海关来管,收关税,增益国库。”

李贤很注意的问道:“关税是多少?”

“看货物不同,不能一律而论。越是贵的奢侈品,收税就越高,民生用品,三文不值两文的,收税就低些。不过,总的原则就是,一百两的货物,最低不能低于十两的关税银子。”

“这就是百分之十了,会不会高了些?”

明朝的商税和地税一样,都是三十税一,在很多税卡其实连这个数字也收不到。当然,这是官面上的税制,实际上税卡还是很肥的,特别是宦官把挂的税卡,他们损公肥私,反正官税就那么点,收或不收都不打紧,皇帝也不会把商税收取太过当真,因为官员会批评政府与民争利,残苛百姓。

张佳木冷哼一声,道:“原德,又要和我争商税一事了?”

其实当时士大夫的考虑也不能说是全错,因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薄弱,很多事情是兴一事就坏一事。

比如商税,中央征十文,一个县一百多衙役加上一千多帮闲,就能把这个税收到一百文以上。

所以中央税制规定的越低,百姓受到的伤害就要相应的低一些。

这也是儒家统治的无可耐何之处,低效统治就只能从实际的情形出发,而不是从需要出发。

“得看看新吏治下,实在的情形再说。”(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未完待续)</div>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