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四章 全面失控
“不日英亲王将进京悼祭,着礼部好生办理,不得懈怠。”
“嗻。”
“一应供给从内府(就是后来的内务府)调拨,规格就高不就低,不要想着省钱。”
“嗻。”
在这个炎热的季节里,太后的心情难得象今天这么好。
英亲王阿济格同意按照朝廷的安排,已让大军就地驻守,只带少量的贴身随从进京悼祭多尔衮。对于大清朝廷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政治胜利。
“英亲王的心里装着大局,就算以前有些过头的举动,也不宜再深究下去了……”当太后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礼亲王代善连连表示赞同。
所谓的“过头举动”,说的就是阿济格擅杀朝廷命官,强抢地方府库的事儿。
阿济格的数万大军离开了湖广之后,一路急速北上,沿途之中勒索地方哄抢府库,甚至还直接杀了一个知府,各种参奏的折子铺天盖地朝堂之上无不哗然。
好在英亲王还算知道大局为重的道理,终于同意了只带少量随从进京悼祭,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等于是向以太后为首的帝党人物低头服软了。
虽然阿济格是典型的“摄政王党”,但现在的朝廷绝不会追究他的罪责,反而会大加拉拢,因为太后和皇上太缺少这样的硬实力了。
只要阿济格愿意服从朝廷的调遣,就可以不必再担心野心勃勃的豪格,也不必再机会态度晦暗不明的吴三桂。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转变,当然不是因为阿济格有多么“公忠体国”,而是因为实力使然。
朝廷虽然虚弱无力,终究还能凑出些兵马,更有太后的英明,很及时的调动了鳌拜,形成对阿济格的极大牵制,让阿济格深感顾及不敢轻举妄动,不得不向朝廷低头。
只要他不带着大军继续北上,只要他愿意只带少量随从进京,以前的那些个过错都可以既往不咎。
在英亲王进京这个事情上,朝廷格外重视,但却有一点点小小的风波。
因为朝廷已追封摄政王为“义皇帝”,葬礼按照帝王规格举行,这就牵扯到一个礼仪的问题:在外征战多年的阿济格回京之后,到底应该先悼祭多尔衮,还是先拜见顺治小皇帝。
一般情况下,当上一任的老皇帝死去之后,本着“国不可一日无君”的原则,新皇帝会马上继承大统。外藩和外官们则需要先来拜见新皇帝,然后才能去祭拜老皇帝。但顺治皇帝已经继位好几年了,还要不要先来拜见他呢?
这个礼仪上的问题虽然有些麻烦,却不是很难解决,秉承着对摄政王多尔衮的尊重,朝廷决定先让阿济格去祭拜多尔衮。
这个问题解决之后,阿济格又提出一个问题:拜谒梓宫之时,应该使用什么样的礼仪?
“义皇帝”中的那个“义”字,就是替代品的意思,也就是说多尔衮并不是真正的皇帝,仅仅只是享受皇帝的规格而已。悼祭一个不是皇帝的皇帝,在大清国的历史上从来都没有过,应该使用什么样的礼仪是一定要好好研究一番的。
鸿胪寺和礼部的人又专门弄了一套“仪注”……
书文往来之间,已经过了不少时日,但口口声声说着要进京悼祭的阿济格还是没有真的到来,而是反反复复的各种细枝末节的小问题上纠缠个没完没了,不知不觉之间已经耗费了整整十天。
到了第十一天的时候,猛然传来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在高唐一带的鳌拜遭受了攻击。
阿济格的次子傅勒赫并部将何洛会,突袭鳌拜。
阿济格说,他已经掌握了鳌拜“图谋不轨”的证据,当此非常时刻,来不及细奏,只能以非常手段击败鳌拜,粉碎他“图谋不轨”的“狼子野心”……
这个消息仿佛砸进深潭的一方千钧巨石,登时就掀起轩然大波,引得朝野一片哗然。
清廷内部的争斗,并没有因为多尔衮之死而烟消云散,反而更加激烈更加极端,从朝堂、宫廷范围之内的政治较量,转变成为最直接的军事冲突。
争权夺势已彻底公开化,连最起码的遮掩都不顾了。
“无耻!”劈手好把一碗热羊奶丢在墙上,天青细瓷摔了个纷纷碎碎,汁水淋漓而下。暴怒的太后就象个脾气很坏的孩子,把视野范围之内的杯盏碗碟全都砸的稀巴烂,好像发了疯一样把桌椅板凳踢翻,顺势将帷幔幕布撕扯下来,不停的用最粗鄙的言辞破口大骂:“反了,反了,阿济格这个混蛋王八羔子,我要杀了他,把他栓在马尾巴上活活拖死……”
原以为还能够一步一步的和阿济格进行博弈,太后甚至早就想好了如何按部就班的让阿济格就范。想不到的是,阿济格根本就不准备和她一个回合一个回合的较量,也不理会那些权谋,而是采用了最直接最粗暴的方式:武力解决。
这恰恰是太后最不擅长的方式。
所谓的权术,在最直接的武力面前,竟然如此的苍白无力。
阿济格把太后给耍了,把朝廷上下全都给耍了
在这十几天的时间当中,原本她还是有些机会的,至少能够做出进一步的防范,但却没有。太后不是没有想到阿济格有可能会诉诸武力,而是不愿意相信。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