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皇帝在此时进行的公开访问无疑是给北洋政府打了一针兴奋剂。
为此新任国务总理王正廷和一干北洋政府军政首脑专程代表段祺瑞到天津港去迎接奥匈皇帝的到访。
作为第一个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的西方列强国家元首,李海顿自然受到了中国官方和民众的热烈欢迎,而且奥匈皇帝访问的目的报纸上也介绍得很清楚,说白了就是很中国撑腰,警告苏俄和日本不要轻举妄动。
李海顿在总统府与段祺瑞进行过两次会谈,一次是正式的会见,一次属于私人会谈。李海顿对段祺瑞还是抱有一定的尊重,虽然他也玩弄权术,在政治上勾心斗角。但总的来说,他属于那种有气节、有操守的旧式军人,相对而言,早年留学德国的经历使得他比较注重民意,也注意自己的名声,这点和北洋一些毫无节操的将领们截然不同。
作为一名政府总理,段祺瑞从未对国家的经济建设产生过任何兴趣,但却从不干涉财政、农商、交通等部门的决策,所以在他执政期内,国内经济和工商业照样在快速发展。虽然他不喜欢民党,但在他主政期间,民党身份或是反对派阁员却占了内阁成员的半数,当然最重要的陆军部他始终是掌握在自己手上。
其实若不是李海顿在欧洲帮北洋政府装备和训练的华工军团,段祺瑞甚至没有自己的嫡系军队。
奥匈外交大臣施特尼格应邀在北京大学和天津北洋大学作了《亚洲的和平》和《进步中的中国》两次公开演讲,中心就是反对侵略,维持亚洲的和平,另外就是赞扬这些年来中国的进步以及和德奥紧密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联系。帝国外交大臣第一次使用了“战略伙伴关系”一词来形容奥中关系。
确实如此,在1933年,奥匈帝国与民国之间进出口贸易额达到了创记录的34亿克朗。中国成为奥匈帝国仅次于德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奥匈外交大臣的演讲已经摆明了帝国决心维护在中国的利益和维护中国和平的决心。
不过,李海顿很明白,自己的“恫吓”行动只能维持一时。更主要的还得靠中国人自己的努力。
在与中方军方进行的讨论会中,李海顿及奥匈军事战略专家们给北洋军政大员们就加快反侵略战争准备问题。提出了以下数点建议:
一、确立举国一体的国防领导体制,成立最高国防委员会,其组成尽量囊括国内各方势力的主要成员,统一领导、建设和指挥国内的所有武装力量,并加快建立和完善的预备役和地方守备武装的训练和装备。
二、确立和加快在西部建设战略后方的进程,以利于坚持长期战争的需要。战略后方的重点在西北和西南七省,中心在四川和陕西。
三、大力发展内陆的交通系统,建立西部完善的铁路和公路网络。整顿和加强内河航运。交通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和国防力量的重要标志。四通八达的交通线路和先进的交通工具,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可以使军队快速机动,使后方供应及时充裕。现代战争的成败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就是取决于工业生产和后勤保障。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