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需要主官签字点头的时候,自然有人会拿去请示——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就在南京,行政效率倒是不低。
虽然也有几位大员因和朱琳渼“赌气”而消极怠工,不过黄道周的吏部和杨廷麟的户部都还算配合。对礼部和刑部这两个“冷衙门”,朱琳渼根本就无所谓。
至于那些没有“搬”来南京的部门,比如都察院和七科给事中,朱琳渼直接交给了锦衣卫代行职责。相比起一支笔杆子评判对错的言官来说,锦衣卫效率更高,也从不搞什么“风闻奏事”,说你有问题就一定会拿出证据来。
这下轮到天兴府的朝臣们郁闷了——朝廷的各项事务虽仍源源不断地送到他们这里来,但苦于顶头上司没在,他们什么事儿也决定不了。再一问自个的头儿在哪儿呢?都在南京。
没办法,他们只能把公务打包发到南京去请示——不发去也不成啊,事情耽搁了可是要他们背锅的——而后等上面做了批示盖了印,再发回来由他们执行,也有不少事情就不发回了,南京那边的小吏们执行力可不差。
在“扣留”了朝廷主要重臣,并且朝政已能大致运转起来之后,朱琳渼心里也愈发有了底,其他一些“对付”闽籍朝臣的措施开始同步实施起来。
天兴府。
翰林院侍讲李崇期府邸正设宴赏海棠。
席间,众官员频频举杯,把酒言谈,但眉宇间却都带了一抹忧色。
“张大人,下官听闻辅政王殿下前日又调了一批朝臣入南京,您在吏部,可听到什么消息?”
“是有此事。”张大人点头叹道,“说是去南京述职,有谭锐藻、童自珍、毛鹏、鲁天岑……等八人。”
周围的朝臣们闻言愈现愁容,方才张大人所提到的这些个人虽官职各有高低,隶属部门各异,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不是闽籍。
一名矮胖的官员皱眉道:“这已是第四批了,共五十余人北上‘述职’,却几乎未见闽籍……”
“是第五批,”张大人纠正道,“一共五十八人,其中仅有两名闽籍。”
“诸位,如今各部主事官皆在应天府,又不断有人被调去南京,朝政只从天兴府过道手而已,长此以往……”
“你们还没看出来吗?辅政王殿下行的是‘掐头去尾’之策,我们这些中间的人几乎成了摆设。”
“这般下去,朝廷哪儿还有我等容身之地?”
李崇期恰在此时举杯而来,“豪情万丈”道:“诸位大人可别忘了,这九成的朝臣还在天兴府!
“而辅政王那边能扣住内阁及七部主事官多久?只要我们继续据理力争,众志成城,不断上表请命,不信辅政王能无动于衷。这朝政早晚还得再回天兴府来!”
“对!李大人言之有理!”
“我们要继续请命!”
众人正相互打气,就见李府管事匆匆而来,向群臣作了个罗圈揖,又伏在李崇期耳边低语几句。
后者登时惊道:“什么?朝廷要在南京增开一榜殿试?!”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