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书屋

第四百三十章 张家双壁

2021-09-06 作者: 渤海郡公

比起务实寡言的茹太素,比起一心为民的方克勤,杨勋的性格有些阴柔,做事情也缺乏规矩,但是却最受朱振的喜爱,仅次于对朱振不离不弃的张大舍。

因为这个杨勋实在是太好用了。

莫要怪君主重用奸臣,实在是奸臣很多时候比忠臣好用。

朱振仅仅是一个眼神,杨勋就领悟到了朱振的意思。煮盐是张家最大的生意,朱振搞出这么一个盐场,张家如何会不关注?虽然事实上,各家对于朱振扬言的每年超过百万两的利润持观望的态度,认为他只是信口雌黄,但

是从朱振的能力分析,世家还是相信几十万两的利润还是有的。不过,如此一来,张家的煮盐生意势必会受到巨大的冲击,最为明显的便是,海盐的产量激增,必然导致海盐的价格大幅度下跌,张家如何能够稳坐钓鱼台,无动于衷呢

淮安目前的稳定其实很脆弱,大家都不惧怕张家真刀实枪的做一场,但就怕张家在背地里捅刀子,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在淮安这一亩三分地,根本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各家族之间的联姻、结盟、师徒关系使得淮安的关系盘根错节、同气连枝,短短几天之内,朱振在淮安重新打造盐场,改进旧的晒盐的方法的消息就已经开始在淮安疯传

,甚至开始传向整个江南。

最后导致整个江南都开始震动起来。

元末义军气势汹汹,其实商人们的生意也是历史上做的非常大的时候。

自从传说当中的宿沙氏开创用海水煮盐,史称“宿沙作煮盐”以来,“取卤燃薪熬盐”的煮盐之法便世代传承,是时下最重要方式。

晒盐这种方式已经出现了许久,但是却因为条件限制,一直难以广泛推广。因为沙滩真的不适合晒盐。

可现在朱振居然说改进了晒盐法,比之前的方法要强很多。若当真如此,可谓给那些以煮盐为业的家族重重的一击!

于是乎,当朱振的盐场“招股”消息放出,并且遍邀淮安各大世家之后,几乎江南大大小小与海盐有牵扯的家族全都派人前往朐县打探虚实。

哪怕不能从朱振的手里分一杯羹,也得弄清楚来龙去脉……

热火建设中的朐县,顷刻间世家云集。

这其中自然是少不了张家的。

张家对于朱振的此次找分包商的行为,非常重视。派来不少优秀的张家子弟。为首之人,就是目前在张家威风直盖张素卿的张素公。张素卿和张素公之间感情甚好,但平素并不住在一起,这一次朱振在淮安崛起之后,张素卿便不愿意过分与朱振对抗,相反张素公在这件事情上却一直非常坚持,也渐渐

得到了家族的重视。不过张素公并未因自己的崛起,而对自己的兄弟也丝毫的轻视,甚至兄弟之间的感情却越发的和睦。

因为张素公心里清楚,一旦自己出了问题,张素卿便是自己的乃至家族的退路。

甚至张素公不止一次与张素卿提起,一旦因为自己导致家族出现大麻烦,那么请张素卿一定要提着自己的人头去投奔朱振。自连云港溯流而上,直奔朐县,传输缓慢,张家子弟站立在船头之上,眺望着两岸的景色,岸上平坦的地段全都被平整,一座座成排的红砖、青砖的瓦房拔地而起,工匠

们来回穿梭,在官员的指挥下,辛苦劳作,不时传来一阵阵呼喊声。“自从进入连云港,这形势便与之前大有不同。虽然论出身,这朱振八辈子也未必比得过我们,但是论才华,我们却不得不服气这位伯爷,咱们淮安历史也算是悠久,但是像是朱振这般,有才气,有能力的官员却从未有过,大家看,如此庞大的工程,若是没有缜密详细的计划,必然会乱成一锅粥,可是大家看,这工地之上,工匠如此之多,但每一处都井井有条,人多而不乱,那些”那些红砖房不知是何用途,但是显然被分割分配,每一个区域内的劳工都各司其职,互不干涉又相互攀比,这朱振的确有济世

之才,当然也和他军旅生涯有莫大关系,不过这说到底也是人家的优势。我们张家和那些淮安世家屡次在其手中讨不到好处,非是无因。”

张素卿接触的家族事务越多,整个人并未因为事务繁杂而压得喘不过气来,反而因为身份和地位的变化,越发显得成熟和富有魅力。浑身上下都洋溢着稳重的气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