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于一些幼年没有相关性经历的性倒错者而言,受到某种激励性或者压制性的影响也可以成为其性倒错现象的成因,这是从其他一些事例中所得出的结论。在当事者的童年时期,或者是成年时期(战争时或服刑期间),这种影响都有可能出现。虽然这些决定性时期产生的影响力有性质上的不同,比如鼓励性的影响力(例如长期和同性相处)和抑制性的影响力(例如害怕和异性进行性行为、长期单身独居或性功能低弱等),但最后都推动并强化了他们的性倒错现象。
(3)对于先天性的性倒错症状,即使采用催眠性联想也应当无法根治,但事实是,这种方法对性倒错确然有所疗效。所以,他们认为先天性性倒错应该是不存在的。
对此,我们不能苟同。理由如下:假如更加细致地去检查这些所谓的先天性性倒错者案例,我们仍然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儿童时候的某一次经验能够决定其性倾向。艾利斯曾经说过,我们可以重新召唤出性倒错者的某些回忆,即使他们自己无法进行。在这位专家眼里,所谓的性倒错,是由于外在环境刺激下,给患者造成的一种性行为上的变异。
这个看法看似理据充分,甚至可以对“性倒错是受后天影响而出现的”观点进行盖棺定论,但一个很显然的证据就可以推翻这个看法:比如有很多在幼年时曾受过诱奸、相互手淫等性行为影响的人,后来却并未因此而变成性倒错者。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不论先天因素,还是后天的影响,都不能单独解释清楚性倒错这一现象的成因。
(五)对性倒错的解释
正如上面所说,对于性倒错现象的产生,我们既不能归因于先天性因素,也不能归因于后天原因。因为如果只用先天性因素解释性倒错现象,那么就必须承认下面这种不可能的事实:一些人的先天性性行为只对某一种性对象感兴趣。而且如果认同性倒错是因为先天性的原因造成的话,那么一个更深的疑问也将会出现:所谓的先天性行动包括哪些内容呢?而只用后天因素来解释性倒错的成因也是难以让人信服的,因为,如果一个人有性倒错现象是因为他受到了外在的刺激和影响,并没有任何先天性的倾向的话,那么同样的外在刺激条件下,为什么别的人却没有产生与其相同的后果呢?所以,综上所述,我们都不能单独用上述两种因素的一种来完全解释性倒错这一现象。
(六)双性理论
弗兰克·利兹顿(Frank Lydston)、凯尔南(Kier-nan)和切瓦里尔(Cheralier)都曾对性倒错产生的原因作出了各自的阐释,而继他们之后,又出现了一些不同于以前的新观点和新认识。
性别可分为男女,一个人要么是男人,要么是女人,别无他选,传统的观点是这么认为的。但新近的某些发现却完全打破了这种传统认识,在解剖学上就出现过这样的案例:有些人超越了两性的界限,他们的性器官既具有男性特征,又具有女性特征,是阴阳结合体;或者可以说,他们的性特征不太明显,以至于让人难以判定其性别,这就是所谓的“阴阳人”。大多数情况下,阴阳人的两种性器官都不能同时得到良好的发育,即呈现出不完全发育状态。但也有的阴阳人即所谓的“真性阴阳人”,其两种性器官都能得到完全的发育,既是男人,又是女人,当然,这只存在于极个别的案例中。
借助于对阴阳人这一异常现象的认识,我们可以对“人”的真相有着更为全面的了解。由此我们才明白,仅从外表特征来看,存在一定程度的双性特征也不是不正常。另一种观点认为,不论男女,可能都会残留一些异性器官的痕迹,只是他们的部分器官已经通过转化而用作他途,而有的器官则相安无事地保留于原位,但不起任何作用。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一种大胆的推测:在最原始社会,人类的身体是阴阳结合的,也就是所谓的雌雄同体。后来,人类逐渐发展演变成单性生物,但由于某种原因,有些人在演变过程中遇到障碍而保留了一部分异性特征。
在精神领域的研究中,人们也充分运用到了这种推测。“心理阴阳人”概念的提出,就是人们运用这种推测的结果。他们认为“心理阴阳人表现出来的即是性倒错的变异行为”,如果一个人患有性倒错症,他在心理上,甚至生理上也必定且经常性地具有阴阳人的痕迹,如果这样的事实被证明的话,那么上面的推测才能真正成立。但发现并确定这样的事实却异常困难,一个人的生理形状和他的心理状态并没有切实相关的联系,而且与生理阴阳人不同的是,对于一个人是否是“心理阴阳人”,我们无法通过解剖的手段去判定。
持反对观点的人则提出这样的依据:很多性倒错者确实存在性行为变弱的情况,有的甚至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性器官发育不健全,他们就以这样的理由而去强调性倒错者与常人的不同,艾利斯就是其中的代表,其实他们只是抓住了性倒错者身上的一些次要特征而已,而且这种案例甚为稀有,无法说明性倒错者全体,所以第一种反驳理由不足为凭。又因为在一些异性身上也可以发现性倒错者身上的那些被强调的次要特征,但是他们却没有改变性对象,这一点也足以说明第二种反驳理由亦不可靠。
因此,性倒错者和解剖学意义上确实可见的阴阳人之间没有任何固定联系,这一点我们可以肯定。也可以换一种说法,那就是对于“生理阴阳人就是心理阴阳人”“心理阴阳是性倒错者变异的根源”这类的观点,我们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说明。
假使下面这个假设成立,我们才可以相信心理阴阳人是存在的:即人类的明显的异性特征和性行为等精神机能,可能随着性对象的变化也产生相应的变化。可是,实际情况并不是想象的这样。我们看到,尽管那些非常阳刚的男性也有可能出现性倒错现象。但男性性倒错者却不会出现性格或心理上的颠倒异常,只有女性性倒错者才会有。这种特例的存在,使得我们无法完全确信心理阴阳人的存在。那么,生理上的阴阳特征也与此类似。可是,一个人其退化的异性器官和他非主要性特征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至少从表面上来说是。对于这个问题,哈尔班也是这么认为的。
“在一个男人的身体上错装了女性的脑子”,一位性倒错方面的男性专家曾如此生动地描述双性人。这种通俗的说法似乎可以让大家更能看懂,可“女性的脑子”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又不得而知。其实这种用解剖学名词取代心理学名词的做法是非常不准确的,而且也无必要。
对于双性人,克拉夫特·埃宾也有着相似的观点,他认为,双性倾向的人不仅表现为身体性器官上的两性兼具,而且在大脑中枢也有所显现。在青春期,由于受到男性性腺和女性性腺的作用,他们的男性大脑中枢和女性大脑中枢都会发育并成长。
其实,我们仔细思考就会发现,所谓的男性大脑中枢和女性大脑中枢,与前面有男性脑子和女性脑子区别的说法如出一辙,看来,克拉夫特·埃宾的见解也没有超出这个范围,尽管他的描述可能更精确。但这种假想的性中枢的功能是否也和现存的语言中枢一样,有着和它相对应的大脑专门区域呢?我们还不得而知。
无论如何,通过以上各方面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两点意见:第一点是,性倒错者身上存在着双性倾向,可是,这仅限于解剖学,其他的我们还不能涵盖到;第二点是,性行为在发展当中会受到阻碍,这才是我们当下应当去探究的课题。
(七)性倒错者的性对象
在心理阴阳理论的研究者看来,与正常人的性取向相反,性倒错者的性对象都是同性。例如,一个男性性倒错者会认为自己是个女人,所以他会对男性产生爱与欲的渴望,也只有男性才会对他产生吸引。
可能绝大多数性倒错者都有上面所说的行为表现,但我们也不能就此得出所谓的结论,认为在思想、性格、气质乃至性对象上产生颠倒异常就是性倒错者的共同特点。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身体魁梧、举止阳刚的男性,本身不具有丝毫的女性阴柔特征,而且,他们喜欢的性对象却呈现出女性气质。对于这点,我们可以有许多实例为证:盘古论今,多少男妓们为了取悦那些性倒错者而不惜浓妆艳抹、描眉画眼、扭捏娇羞,做出一副女儿之态。假如说性倒错者只是因为自我认知,错把自己看作是异性而去喜欢同性的话,那么在面对那些装扮成女性的男妓们的时候,男性性倒错者就应该是拂袖而去而不是继续与之寻欢作乐了。
在性格、气质、体态上的颠倒变异并不属于性倒错的基本特征,这从古希腊时期的一些性倒错案例中可以得到证明。传说,古希腊时代的性倒错者,很大部分都是相当强壮的具有男性阳刚气质的男人,他们喜欢上一个男孩绝对不是因为他是男的,而是喜欢上了这个男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类似女性的那种娇羞、恬静、纯真、惹人怜惜的神态以及柔弱的体形。而这个被性倒错者所喜欢的男孩在长大成熟之后,就不再是那个性倒错者的性对象了,而他们自己可能也转为了一个性倒错者。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更为准确的表述:男性性倒错者的性对象身上会同时具备两性性特征,他们是在对男性的喜爱和对女性的爱慕当中来回游走,选择具有女性性特征的男性,是他们退而求其次的一种做法。但有一个条件他们一定会坚持,即男性的躯体尤其是男性的性器官,这点是满足他们性对象要求的必要条件。
相比男性性倒错者,女性性倒错者的情况就没有那么复杂了,女性主动型的性倒错者大都具有明确的男性行为方式和男性思维方式,具有柔美气质的女性才会对她们产生吸引。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如果我们细致研究观察会发现,她们也存在很多不同点。
(八)性倒错者的性目的
性倒错者,其目的千差万别,我们应当承认并且牢记这一点。在男性性倒错者中,大多数还是通过手淫的方式来发泄和寻求快感,而真正意义上的肛门性行为其实并不普遍。而在女性性倒错者中,通过口腔黏膜来互相接触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目的,当然也有其他的性目的。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性倒错者不在异性身上达到其性目的的实现,毋宁说这只是他们的一种极端自恋的行为,满足其自我的欲望才是他们的性目的。
(九)结论
经过反复的分析探讨之后,我们已经获得了一种更重要的能力,即观察力,观察分析的能力才是我们在分析过程中最大的收获,这一点很重要。虽然我们目前所拥有的材料还不能给性倒错一个非常合理且充分的解释。
在之前,我们认为性本能和性对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可事实并非如此,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性本能和性对象之间可能毫无关系,性本能的产生也并不一定绝对是由性对象的刺激才导致的,二者是具有可分离性的。我们应该看到事情的另一面,而不要被正常状态下的本能和对象间的关系所影响。
二、恋童癖或恋兽癖
一般情况下,性倒错者和常人没有太大不同,只是在性对象的选择上异于常人。可是对于以性发育尚未成熟的儿童作为性对象的性倒错者,我们显然是无法将其划归于正常人范畴的,因为这是一种非常少见且极度异常的性变异病症,即所谓的恋童癖患者。
恋童癖患者通常是一个意志薄弱的性无能者,或者是由于突然兽性大发、难以自控,却又没有合适的发泄对象,在这样的情况下,而使其表现出恋童癖的行为。对于动物来说,动物的觅食可能只是出于纯粹的填饱肚子的本能,但是性倒错者在性饥渴时,竟然可以堕落到饥不择食的地步,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从这种非正常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性本能的真相--性本能的选择对象竟然具有出人意料的丰富性。
恋兽癖(即人与其他动物发生性关系)是另外一种同样稀有且异常的性倒错现象,这种现象在农夫群体中却时有发生。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性欲望的推动力如此强大,甚至强大到可以跨越物种之间的界限而去寻求欲的满足。
将这些极端过分的变异现象如恋童癖、恋兽癖等,从美学的角度归属到精神有缺失的人的性本能上面,这是很多人的本能或者说是希望,可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出于性本能障碍,在很多情况下,即便是精神病患者,也不会堕落到将儿童或动物作为性对象的地步,这是很多实际案例可以证明的。
举例来说,很多性侵儿童的事件多是发生在老师、仆人等一些人的身上,因为他们有更多的与儿童接触的机会,现实中也正是如此。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讲,虽然他们也会有可能做出这样丑陋的行为,但相比较而言,他们的异常行为也仅仅只是表现得不受拘束和更猛烈而已;也可以这样说,精神病患者的病态更容易使其将非正常的性满足方式作为其发泄途径,从而抛弃了正常的性满足手段。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正常人和精神病患者在性方面并没有太明显的差异。
对于上段的观点,以下的解释可以成为理由:性行为很少受到高级精神活动的指挥,不论是否在正常状态下。根据实践经验看,一个精神病患者,无论是在社会角度和道德判断都属于不正常状态,但他的性生活也并不会因此就表现出异常;相反,其他各方面都和普通人一样的人,其很多在性生活上却是存在不正常现象的。所以,性倒错者虽然在其他方面紧跟着人类文明的步伐,但是在关于性的问题上,他们却落在了社会和时代的后面。
从以上种种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情况下,探究性对象对于我们的科学研究没有太大的意义和价值,性本能中肯定还有很多尚未被我们发现的内容,那些内容或许才是性本能中非常必要甚至是最根本的部分,这都有待我们的进一步研究发现。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