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书屋

第一百零五章【天道】

2021-09-06 作者: 大泽天下

从《道德经》和《司马法》、《孙子兵法》有关军事思想来看,三部书有许多共通之处,以田穰苴、孙子在军事史上的特殊地位,老子对军事的理解能和二位大军事家并列,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老子的军事能力非同一般。甚至可以假想一下,如果老子和田穰苴调换一下,老子同样有可能做出相同的成绩。

老子来到东周雒邑做守藏史,不仅仅是为了谋一个铁饭碗,更希望能依托周王室这个政治平台,来寻找机会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理想总是那样美好,现实总是那样残酷,甚至可以这么讲,老子来雒邑寻找政治平台,就像诸葛亮去投奔张秀一样荒谬。

周王室自东迁雒邑以来,诸侯争霸,周王室只能尴尬地站在一边当观众。诸侯有给面子的,扔给王室仨葱俩窝头,有不给面子的,一毛不拔。从综合国力上讲,东周只相当于陈、蔡这样的酱油国,连宋、卫、郑这样的中等诸侯都敢理直气壮的欺负王室。

老子在雒邑出任守藏史的三十多年中,所侍奉的君主是周景王姬贵(公元前544至公元前520年在位),且不说周景王有什么能耐,只说东周王室的经济窘迫,如果周公姬旦地下有知,一定会心酸落泪的。

堂堂周天子为了王室的生计,不得不厚着老脸问诸侯国讨要财物,没少受诸侯奚落。有一次晋国不给天子脸面,气得周景王破口大骂晋国“数典而忘其祖”。在这种尴尬地历史环境中,东周王室已经自身难保,哪里还能给志向远大的老子提供政治平台?

虽然司马迁说老子“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但隐居于野,不代表在政治上没有理想。何况司马迁的下一句话是“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如果老子自甘无名,又何必见东周衰落而亡去?历代高隐之士很多都是政治思想破灭而遁入荒山野林中的,老子也不会例外。

既然东周无法给老子提供施政空间,老子为何不学孔子那样周游列国,以老子在学术界的大宗师地位,并非没有机会求得一飞冲天的机会。究其原因,于史无考,但我们可以猜测一下,诸侯无论大小,卿相位置早就被贵族公子哥占满了,哪还有老子的位置?利益集团一旦抱成团,就是水泼不进的铜墙铁壁,与其四处碰运气,不如留在雒邑等机会。

只是可惜老子整整守了四十年,坐看青丝变白发,丝毫看不到彼岸,希望慢慢变成了绝望,当人在绝望的时候,往往是人生大彻大悟的时候。老子此时已经五十多岁了,“五十而知天命”,黄土已经埋到脖子了,再恋栈于此,最终什么都得不到。

在政治上,老子已经注定无所作为,但在学术上,老子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或者说老子还有一个梦想没有实现,就是他需要一处安静的所在,把他关于“道”的腹稿整理出来,就是影响历史两千多年的伟大哲学经籍《道德经》。

据学者考证,老子离开雒邑的时间应该是公元516年,而此时正是东周王室为了争权夺利厮杀最为惨烈的时期。周景王于公元前520年死后,三位王子,即姬朝、姬猛、姬匄互相厮咬,而晋国又深度介入周王室权力之争,雒邑血光冲天。

在此之前,雒邑虽处天下之中,但却少见兵火,老子可以大隐隐于朝。而诸子争位后,雒邑变得极不安全,刀兵无情,难免玉石俱焚,老子可不想陪这几个公子哥殉葬。以老子的智慧,他当然不会留在雒邑等死,所以就有了道教史上著名的传奇——老子骑牛入函谷关,紫气西去,所有的故事都变成了传说。

说到老子骑入函谷,就不得不提及一个人,就是前函谷关令尹喜。此人的姓名、生卒年已不可考,西汉学者刘向说“关尹子名喜,号关尹子,或曰关令子”。

尹喜的从政经历不甚清楚,但尹喜有一点和老子相同,就是都看破了世事红尘,有了隐于山野的打算。后人多知老子是伟大的哲学家,其实尹喜的哲学思想同样博大精深,而尹喜之所以能得“道”,是因为老子的点拨。

老子骑牛西行,应该是去寻找一处远离尘世喧嚣的深山野林,至于老子为什么去西方,原因不详,分析起来大致有两个原因:

一、西方只有秦国,经济相对落后,名山大川人迹罕至,很适合老子隐居求道。

二、秦国内政相对平稳,名君辈出,属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不排除老子去秦国寻找发展机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