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何进在两难选择间踌躇时候,临朝称制的何太后终于发话了——“苟富贵、勿相忘”!
吃水不忘挖井人,做人要讲良心。不是有宫里这些宦官提携何家,哪里会有今天的荣华富贵?与士大夫共天下,脑子进水了?
深居宫禁的何太后怎么能体谅到兄长的难处?妇人之见认为做人还是要饮水思源的好,眼前这些宦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何进听了妹妹的话,心情变得格外沉重。他在绞尽脑汁寻求一个士人与宦官都可以接受的解决之道。事情不但关系到国计民生,而且关系到家族的兴衰荣辱。他彷徨、他无助、他犹豫,有苦难言。
最终,无计可施的他听从了袁绍的提议——征召四方猛将入京,以此胁迫何太后做出让步,诛除宦官!
任大将军主簿的陈琳不明就里,劝谏道:“以将军目前的实力,杀几个宦官就如同鼓洪炉燎毛发一样简单。杀个把宦官是顺天应人之事,何必多此一举?引来外援不但于事无补,可能还会带来新的动荡与不安定。”
出于对国事的担忧,曹操也极力劝阻。
以袁绍的智商自然明白从外招兵有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但他极力怂恿何进这样做,袁绍这样做,是决心施展“化功大法”,借何进的温房,孵化自己的蛋。
袁绍进入何进的将军府,并不是真心卖身投靠,当他发现以他现在的政治能量,既不能另起炉灶,亦无力对朝政指手画脚的时候。只有稳打稳扎的逐步渗透,暂时作个“二道杠”等待时机成熟。
按照袁绍所想,何进征召的四方猛将,除了董卓带在身边的三千亲兵和并州丁原所部有相当战斗力之外,其他人目前还只是个光杆司令。征召只是停留在口头而已,并不是当真去做的。等到完成征兵之事,还不知道是猴年马月呢。
何进征召的四方猛将有:
1、原前将军、赴并州牧任途中的董卓
2、原并州刺史、时任武猛都尉的丁原
3、东郡太守桥瑁
4、西园军假司马张杨
5、大将军掾王匡
6、原并州从事张辽
7、骑都尉鲍信
8、都尉毌丘毅
本来一切如何进所料,收到大将军令的王匡、鲍信去了泰山;张杨和张辽回到并州家乡招兵买马;毌丘毅前往丹阳募兵。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其他人还在招兵买马时候,董卓立即付诸行动,带了兵马星夜赶路,望洛阳而来。
一直以来,史界认为董卓入京是汉末乱世的导火索。人们多诟骂董卓不臣,其实真正不臣的人是袁绍,正是袁绍这个愚蠢的野心家,才导致了局面的不可收拾。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