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文艺片水平到底如何真的是一个很难评价的事,他们的电影产业发展了那么多年,一直自称自己的电影水平如何发达,可是尴尬的是却一直都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奖项。就算是最为被人称道的文艺青年墨镜王,其实最多也就是拿到过最佳导演奖,最佳影片他从来没拿过。
大陆和台湾的导演虽然名气不响,但是张国师,李安,侯孝贤等人,甚至是更晚一辈的贾科长都在三大电影节有所斩获,相比之下,香港电影节也更显得尴尬。虽然这里面确实有一定的运气因素使然,但是不得不说,文艺片方面,香港影坛确实没有什么太过卓绝的成就。
要是只比艺术性,香港电影没有多少出彩的地方。但是比起来商业性,他们的影视水平对大陆却是碾压级别的伤害。虽然杜立鼎以后也经常听人议论过,TVB拍戏穷的可以,一套服装轮流用,一个破碗可以用三十年,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港台曾经的很多影视作品,确实在影响力上更加出色。
中国电影并非没有创作能力,也不是找不到合适的题材,但是商业化模式却远远不如香港。
“论水平,咱们国内的演艺界水平不差。只是咱们80年代以前从来没有拍过商业片,这方面做的自然不如香港。这一点也没有什么不能承认的,香港的影视行业确实有它的可取之处。”
香港电影虽然日渐没落,但是终究辉煌过。他们也确实有很不多了不起的经验值得称道。首先武侠片里面的动作场景自不待言:这方面香港的人才储备绝对是世界领先的水平;其次,虽然TVB的道具简陋到让所有人都吐槽不已,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TVB电视剧的音乐制作水平可一点不差,他们的影视剧歌曲一直颇为出色。再有就是香港的影视剧很多都让人觉得韵味十足,这就只能说是艺术指导的水平高了。
这些东西,大陆到现在也是差距颇大。而且更让人觉得可悲的是,在香港电影人北上的时候,大陆的演艺圈光顾着忙于追逐大牌,却没人去学习这些,以至于连好莱坞的动作戏都学会了,大陆还做得一塌糊涂。
这样下去,也注定拍不出来好东西,杜立鼎自然也不愿意看着这个情况发生。
“香港的优点在于他们的商业模式,因此比起来那几个大牌,倒是香港幕后的东西更值得学习了。学会了他们的运营,用我们自己的演员也可以拍出来好作品,想要取代香港的演员也不会有多难,比几个明星重要多了。只是这事可能不太好办,尤其是一开始的时候,运营也不是那么快就能学会的,可能拍不出来那么商业化的作品。不过这其实也好办,我也想到要怎么解决了。”
“你又有什么办法了?”
“简单得很,加特效。”杜立鼎自己也想起来了成大哥的话,自己也觉得有些好笑,“实际上,最近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索赚钱的问题:前一阵子我见了张国师,他和我说,电影想赚钱,光靠着这些文艺片,小成本电影和洒血浆的片子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投资大片,拍摄真正的大投资电影才是正确的方向。这个想法其实和我不谋而合:说实话,我是一个没什么创意的人,我总觉得电影发展了这么多年,故事片的那些套路,电影基本上已经都用过了,观众们未必会喜欢。而想要真正吸引观众,我们就需要一些他们没见过的东西:比如说,越来越好的特效,以及前所未有的大场面。”
电影的发展,杜立鼎根本不懂,但是他至少知道一件事情,就是未来几年里面,什么样的电影才会最为流行:在他的记忆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片的定义一直都在变化。在世纪初的时候,人们提起来什么是大片的时候,还喜欢问一下电影的主演是谁,但是,也许是阿凡达,也许是其他的什么电影之后,人们评价大片的标准,就已经发生了改变,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说起来什么是大片的时候,都会不约而同的问一下:特效怎么样?
特效怎么样?这似乎已经成了大片的标准之一。在杜立鼎记忆中的那个未来,一部大制作电影可以使用一群名不见经传的演员,也可以剧情简单粗暴到几乎没有,但是在特效的问题上,谁都不敢有半点马虎。21世纪的观众似乎有着以前的观众们从来没有过的一种奇怪的想法:特效才是决定一个电影好坏的关键。
这样的事情并不奇怪: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特效手段的提升,电影对于特效的依赖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另外一方面,没有特效的电影故事,再怎么剧情出色,也总归是难以玩出来什么新鲜花样,而特效可以让想象力更加发散,也可以让故事更加离奇,这也可以让人们追求刺激和新鲜感的感官得到满足。
人和人打架没趣了,得看打怪兽才行;练武没意思了,得修仙才行;婆媳关系没意思了,得宫斗才行……影视剧的很多东西追求的就是新鲜,自然也得搞出来点好玩的东西才行。
而想要放飞想象,自然少不了特效。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