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书屋

第九十三章 幼军(加更完成)

2021-09-05 作者: 摇摇-欲坠

应天府的城市建设,虽然看似没有太大的作用,在一个国家的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之前,进行这样的改造,似乎劳民伤财。

但是,不要忘记这是皇权时代,朱瞻基对整个应天府的改造,相当于对大明改造的缩影。

通过这种改造,不仅能够增强官员对他的信心,更能将官员的利益跟自己绑在一起。

一个人活着,固然可以有理想,有抱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永远离不开吃喝拉撒睡。

生活的品质,决定了一个人的环境,这种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应天府的改造就是这样一种改变,让所有大臣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对朱瞻基的统治产生依赖性,这样的时候,就没有人会来反对他。

而且,即使有失意者不满,也不敢让其他人知道,更没有人会去盲从。

除了这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要做给朱棣看。

他想在朱棣回大明之前,将应天府的改造形成一定的规模,让朱棣好好看看,选择他监国没有错。

在后世,关于人生的价值,有许多说法。朱瞻基比较认同的就是从生存,安全感,被认同,爱与被爱,理想这五个阶段划分。

他是大明皇太孙,直接跨越了生存阶段。

至于安全感,他这些年的运作,从锻炼身体,到笼络武将,控制经济,研究科技,这个阶段目前也已经达到圆满。

至于爱与被爱,经历了三生三世,他变的格外自私,在这方面并没有太多的需求。

所以,只剩下了被认同感和理想。

这种被认同,除了在乎的人的认同,比如朱棣,比如张氏,更是一种社会认同感。

他改建应天府,同样是寻求一种社会认同感。

关于理想,他的理想可以说是非常简单,也非常艰难。

那就是让华夏民族屹立在世界之巅,为了这个理想,他能够付出除了生命之外的所有一切。

而且自穿越以来,他没有丝毫犹豫,一直在坚定不移地向前走着。

哪怕是他现在的父亲,被誉为一代“贤主”的朱高炽,因为阻碍在前面,也被他给挪在了一边。

时间进入了八月,天气渐渐转凉,这一段时间,应天府的老百姓们,终于将话题从新式房子上面,转到了科考上面。

那房子建的再漂亮,你不是在內监或者工部的工厂做工,你就分不到。

而且,这也不是没有代价,想住进这样的房子,必须要把在内城的住房跟朝廷做个交换。

所以,没有这样的条件的百姓,只能期待等内城稍微人少一点,进行旧城改造的时候,才有可能住进连茅房都在屋内的新房。

旧城改造,城市建设,可以带动无数行业的发展。

比如砖瓦行业,比如煤炭业,因为要让人们在家里做饭,柴火灶当然不能再用,要改用煤炉。

提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如今大明的环境。

在后世,整个华夏到处都是光秃秃的一片,除了道路两边,成片树林只能在偏远地带才有。

但是现在,到处都是没有被砍伐的树林,开发出来的土地比后世要少了许多。

如今是没有环境保护的,而百姓也全部都是用柴火灶,麦秸和稻杆不够用,这就导致了大量的树木被砍伐。

特别是到了秋冬季节,许多不成材的树木都被砍伐,放在那里阴干,然后到了冬季成为了被燃烧的材料。

不过朱瞻基对此也无可奈何,因为他不可能为了环境保护,就不让老百姓去砍柴,不管什么时候,人们的生存权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他现在只能大力推动煤炭的应用,一船船的煤炭被內监的运煤船从鸿基煤矿运了回来,还有淮北,那里也是大明现在最大的煤矿之一。

煤炉被造了出来,蜂窝煤被造了出来,如今大明的许多摊贩,包括饭馆,都已经开始用煤炉来做饭。

不过在农村,大部分百姓还是习惯没事的时候去树林里采枯枝回家做饭。那是免费的,而煤炭再便宜,也是要钱的啊!

城市建设一时半会不会有大的的改变,何况现在还是农忙季节,要等到秋冬之后,百姓的农活干完了,需要服劳役的时候,才是大建设的开始。

工部那边已经在积极筹备各种建筑材料,就等着农忙之后,进行大建设。

而朱瞻基也给工部和內监下达了命令,虽然以前的时候,百姓服劳役还需要自己带粮,但是从今年开始,服劳役要由朝廷提供粮食。

每人每月按照六十斤米,一斤盐,一斤糖,还有十斤面粉的份量发放。

大明现在一点也不缺粮食,光是一个吕宋,现在每年都有两千万石的产量,他们连一半都吃不完。

剩下的粮食,因为难以全部运回来,如今大明的酒商们都直接跑到南洋那里去酿酒,然后直接运酒回来。

当然这些只是普通老百姓喝的酒,真正的好酒,还是用五谷杂粮酿出来的最好。

朱瞻基也大力支持这一举措,并且让內监为这些酒商提供便利和服务。

六月底的时候,朱瞻基终于确定下来了幼军提督的新人选,消息一出,让无数京城的勋贵失望不已。

因为他不是从京城勋贵中挑选的新提督,而是选了他早就青睐的陈懋。

陈懋是大明少数弃文从武的武将,并且功绩彪炳。

靖难之时,陈懋就已经做到了中书舍人,后来其父陈亨决定追随朱棣,他随父一同投靠了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

陈亨因伤去世,陈懋率领父亲的旧部,独自御敌于单桥(今河北沧州单桥村)、藁城、西水寨(今河北保定)、东平(今山东泰安)、固镇、小河(今安徽境内之濉河),屡立战功,累升至右军右都督,宁阳伯。

而当时,他才二十一岁,是大明非继承勋爵而获封的最年轻将领。

永乐六年,陈懋佩征西将军印,以总兵官职镇守宁夏。陈懋到宁夏后,使当地号令一新,他善于抚恤降兵。

而且他虽然年轻,却行事公允,那些蒙元贵族也格外信任他。

他镇守宁夏期间,被他招降的蒙元大将多不胜数。

比较出名的就有北元国公阿滩卜花朵,丞相昝卜、知院秃赤与其弟司徒、知院伯颜不花王亦儿忽秃、典住哥,平章都连、脱儿赤,司徒秃鲁塔失,国公卜答失里,同知朵儿只速可,同佥阿束等帅众,部众三万,牛、羊、驼马十余万。

永乐七年,蒙元降将都连等叛逃,陈懋率众于黑山追擒都连,并尽收其所部的人口畜牧。

同年十二月,朱棣加封陈懋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进封宁阳侯,累加俸至三千石。

朱瞻基在北征之时就见过这个年轻的宁阳侯,并且对他的印象很好。

但是当时的宁夏局势还非常复杂,他也一直镇守宁夏。朱瞻基不是没人可用,所以只是把他记在心里。

如今北境整军待战,陈懋于六月进京,原本是想借着押运一批新枪的机会到京城来拜见朱瞻基。

但是朱瞻基却将他留了下来,让他担任了这个无数人羡慕不已职位。

一个镇守宁夏的总兵官,跟一个天子亲军的提督,虽然是一样的级别,但是位置的重要性天差地远。

在朱瞻基的授意下,他一边积极了解京城各处情况,一边熟悉部将,为即将归位的新幼军安排营寨。

原本的幼军只有一万两千人,分别驻守下马桥农庄的东部和夹江工业区。

但是现在人多了两倍,光是营寨就要增加四个。

薛禄在的时候,已经选了幕府山,玄武湖,栖霞山,方山这四处建设新营寨,六处营寨刚好将应天府包围了起来。

不过一直到了七月,这些营寨才全部建成。

八月初六,朱瞻基到应天府南的牛首山脚下巡视幼军训练,亲眼目睹应天府的学子多了不少。

如今的百姓,也已经把注意力放在了秋闱这个大明普通百姓鲤鱼跳龙门的盛事上。

城里多了不少学子,这在朱瞻基的意料之中。这还是秋闱举人试,只有应天府一地学子。

要是到了明年春闱,全大明的举人都来了应天府,那个时候,学子的数量会更加惊人。

应天府这几年的变化非常巨大,让几年没有进过应天府的学子都目瞪口呆,有应天府百姓宣传,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是朱瞻基的功劳。

所以朱瞻基的马车所经之处,不管有没有看见朱瞻基的身影,都能看到不少学子认真地躬身行礼。

大部分时候,朱瞻基都已经习以为常,因为如今的应天府老百姓对他可是崇拜的很,不管他出现在什么地方,都能遇到老百姓行礼,甚至是跪下磕头的大礼。

只有少数时候,没有心事,朱瞻基偶尔也会自我嘚瑟一会儿。不管怎么说,能得到百姓的真心爱戴,就已经代表了他被社会的认同。

牛首山位于应天府的西南,是大明操兵基地。凡是京卫,一般都是在这里进行训练,然后才会被安排到各卫。

朱瞻基的幼军在去欧洲的时候,留下了大半,只有六千人随他回来。这六千人是组建新兵的基础,不能妄动。

上个月的时候,薛禄带走了新训练的六千人,其中就有一千是老兵。

老兵大多会担任伍长,以此带动新兵,尽快进入状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