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书屋

第四百九十一幕.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下)

2021-09-05 作者: 无火的余灰

莱纳身边,羽毛笔正不断书写着他的实验结论与猜测,人类虽然无法直接观测到微观世界的变化,但却可以依靠想象力来探索,莱纳现在,正运用人类的智慧来对未知世界的法则进行尝试。

将这个实验完成,莱纳却没有结束自己这一次的工作,他又记录下一些猜想。

这是一个假想实验,因为在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中,有关电子在从生成法阵出来之后,直到通过双缝,发生干涉,来到接受屏幕的这一过程,以目前的手段是难以观测的。

所以,莱纳想到了利用第三类射线,也就是波长极短的电磁波来对电子进行测量,从理论上,这是可以做到的。

既然进行了测量,就需要确定电子的速度与轨迹,但很快,莱纳就发现了一个问题。

显然,对于第三类射线来说,波长越短,其测量精度就越高,就越能精确测量出电子所在的位置。

但同时,根据施坦因公式与波的理论,电磁波的波长越短,其频率越高,能量也就越高,通过第三类射线来探测电子轨迹的行为,会导致电磁波与电子产生一定的碰撞,从而使得电子的动量增大。

而这个现象在利用光学现象,比如显微镜来测量一个粒子的时候也同样会发生。

光学测量粒子的原理是当光照射到粒子上时,会有部分光被粒子散射开来,从而确定粒子的位置,法师们无法将粒子的位置确定到比光的两个波峰之间的距离更小的程度,由此,光的波长越短,其散射开来的间隔就越短,对粒子位置的测定就越精准。

但同样的,由于施坦因公式的能量不连续理论,光的最小单位是光量子,不可能比光量子更加微小,所以对于粒子的位置,测量有其极限。

同时在这个尺度上,光量子的粒子性将会极为显著,会对粒子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改变粒子的动量。

简单来说,想要精确测量粒子的动量,就必须用波长更长的波,但波长较长的波则无法精确测量粒子的位置,反之,波长较短的波能够相对精确地测量粒子的位置,却会对粒子的动量产生影响。

也就表示,法师们无法同时对一个粒子的动量与位置进行精确地测量。

这就是莱纳所提出的伊恩格雷不确定性原理。

莱纳并没有将这些实验仅仅停留在假想的阶段,而是进行了一系列的计算,最终,他发现,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必然大于等于施坦因常数除以4π,这是由于能量不连续理论所决定的。

基于伊恩格雷不确定性原理与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的实验结果,莱纳大胆假设,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

那就是微观粒子,包括电子,其本身并非一个具体的粒子,而是呈现概率分布的一团电子云,通过观测,这团概率云会发生坍缩,从而体现出粒子的各项特性。

这就是莱纳对这一系列实验现象的解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