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上章出现一个小BUG,费罗里达级战列舰两艘中,佛罗里达号因为《华盛顿海军条约》已经在1930年拆了,只剩下犹他号,我这段记忆有误,这个错误在这儿更正一下,所以相应,美国进入太平洋主力战列舰的数量是十四艘而不是十五艘。
以上字数不会计入收费
国与国之间进行政治和外交博弈的时候,如果能提前知道对手的底牌,那是很爽的事情,因为这样在谈判中就处处都获得先手。
1942年六月后,由于美军“第二次大白舰队”高调出行的举动,在西太洋的东南亚地区,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被美国人的军事挑衅行为刺激得鸡飞狗跳的英国人,从家里翻箱倒柜,勉强派出了两艘乔治五世级和一艘光辉级航母前往东南亚地区“应付”,主力舰抓襟见肘的他们,甚至还又凑了一条护航航母过去充数。
加上先前布置在这里的旧舰,英国海军在东南亚主力舰的数量,由此增加到五艘战列舰,一艘战斗航母,三艘护航航母。这已是英国人抽空家底所能掏出来的最大的海上机动力量了。
如果此时英国海军和日本海军联合起来,在东南亚倒是能和远道而来的美国海军对峙个旗鼓相当。
但是英国是英国,日本是日本,两家根本不可能毫无间隙地联合。六月份后,美国情报部门的人,通过不断地破译日本海军的军事通讯,得到的情报都是好消息。
日本上层非常害怕和美国对抗,一再要求舰队司加强管束,防止任何与美国海军擦枪走火的事情发生。另一方面。美国国内截获的东京发给日本驻华盛顿大使馆的密电则显示,如今在华盛顿表现得极其强硬的日本驻美大使,实则是色厉内荏。
日本驻美大使在华盛顿的公开讲话,完全受东京方面的操纵,根本就是东京方面的传声筒。
从五月份美国人一边挥舞着大棒,高调宣布在要在南海一带进行军演。一边和英国人进行贸易谈判时,日本驻美大使,也在这个时候跳出来不停地秀存在感。
当英美国开始谈判时,日本大使站出来,赞扬说双方坐在谈判桌前为保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当谈判陷入僵局时,日本大使又站出来,站在英国人一旁,对美国人不肯让步表示出极大的遗憾。
当谈判继续陷入僵局,英方代表愤而退场时。日本大使又站出来,声称对英美关系的未来感到极大的担忧
当谈判破裂在即时,日方的说法是对东南亚的和平局势表示严重关切。
当美国人再度确认演习将如其进行时,日本大使的说辞,已变成了不能置之不理。
表面上,日方的态度是和英国人站在一起,说话口气也是一步一步地变得强硬。
但美国情报部门,从监听到的讯息。和破译的外交密码电文里得到的情报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东京方面发给驻美大使馆的电报显示,他们要求日本驻本大使在公开场合用“嘴炮”支持英国人。但要求他们不能一次性地把话说得太大太过头,而是要一点一点地“层层加码”,但同时说话时也不能把话说得过硬过狠以勉激怒美国人导致局面陷入不可收拾的地步,他们所说的台词剧本,有部分甚至东京方面通过电报直接发过来的。
华盛顿谈判期间,有一天大使怒气冲冲。自我自由发挥,将狠话硬话说得太过头了,结果才过两天,这位大使就被勒令回国“休假”。而由对日本驻驻美大使馆监听收集到的情报显示,这位大使是对美态度强硬的鹰人物。他对日本现政府对美态度的软弱极为不满,为此还在大使馆里和从东京飞来的特使吵过一架。
通过监听到的这位鹰派大使的“抱怨”之声,美国情报部门得知,现在的日本上层非常清楚他们和美利坚合众国的差距是多么地强大,内心深处根本就不敢和美利坚合众国开战。嘴炮上声援英国人,只是为了借机向英国人索要更多的好处,慷他人之慨罢了。
“袭击美国舰队,和美国人开战?别开玩笑了,去数数美国人工厂的烟囱有多少根,然后再在 这儿谈这个笑话。我来之前,天皇陛下亲自面见我,直白地告诉我,大日本帝国绝对不会为英国人在东南亚的利益和美国海军开战。现在在这儿支持英国人,只是不得已才做个姿态。龙田君,你对外的任务只是做个姿态而已,不要假戏真作,把话说得太过,导致不可预计的危机突然爆发。”
当时来自日本的特使是这么训斥在公开场合说错话的那位鹰派大使,他的这番话也被安装在大使里的窃听器给录了下来,然后通过情报部门转交到总统面前。在知道了日本人的底牌后,美国政府得以确认“英日同盟”不过是个虚假的同盟。所以在谈判桌前态度日渐强硬,最终导至谈判破裂。
在谈判破裂之后,随着从太平洋出发的美国舰队出发时。日本驻美大使的言论也越来越强硬。
先是“美国政府若是意孤行要在南海进行军演,破坏这里和平的气氛,我方将保留做出进一步反应的权力。”
和这番强硬的说辞对映的,却是私下里东京方面发出的对海军的“整肃”电报,要求各舰队司令官管好手下,严防日本特色的独走。
而当舰队日渐逼近菲律宾时,日本驻美大使的说辞,也不过是按东京方面的要求,变成了“由此引起的后果将由美国政府自己承担。”
以之对应的,却是美国海军情报部门破译的密电显示,日本海军总部要求当月正在太平洋里巡游训练的水面舰只和潜艇部队返港,少数留在太平洋上监视美国舰队动向的潜艇,也得到命令必须浮出水面行驶,以免和美国海军发生“误会”。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