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书屋

2378章:我劝天公重抖擞

2021-08-29 作者: 一景之月

有了杨士奇的肯定,众人就更不好说什么了,就连曹状元也是哼了一声,没有反驳的意思。

杨峥等了半天不见有人说话,略带几分得意的看了一眼曹状元,忽的将身子一转,面对了皇帝,抱拳道:“皇上,诸位大人都不说话,那么微臣是否认为诸位大臣同意了微臣刚才所说的话?”

宣宗看了看众人,颔了颔首道:“可以这么说 ?”

杨峥道:“那好!微臣有几句话儿要说一说了,微臣这些年听陛下的话儿,先去了安南,回来后又去了江南,所到之处,是闹腾的安南平了, 接受了大明的一国两制,算是给我大明开疆拓土了,到了江南,苏州的百姓人数从最初的一百五十万,增加到两百万,缴纳钱粮增收近万,与况钟一道,在苏州整顿吏治,核减税粮,废止多项苛捐杂税,为民伸冤,使得上百万百姓安居乐业,拖欠多年的赋税在一年之内全部还清了,商业税更是年年增加,到今年已突破两百万两,微臣时时想,我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呢,我没读什么书,没进过科场,也不是进士,更不是名不副实的庶吉士,更别说是翰林院编修了,不懂什么大道理,怎么就把人人治理不好的苏州城给治理了呢,还让这座富庶的城池,重新焕发光彩,一跃成为大明除京城外最繁华,最富庶,最热闹,最有银子的地方呢?对于这个问题,微臣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今日我才恍然明白了,我能做到这一步,还就是因为我不是什么状元郎,也不是翰林编修,一个科场白丁,自然没有状元,进士吃香,自然就没了什么可骄傲的资本,眼光也不会那么高高在上,放得下身份,所以百姓喜欢我,那些真正有才的人也喜欢我,我只需将朝廷,将皇上的意图吩咐下去,让那些当不了状元,做不了进士的才学之士去做,短短几年的功夫,往日什么状元、进士解决不了难题,到了他们手中很好的完成了,苏州能安定,靠的是朝廷上下的关心,是微臣与况钟呕心沥血的实干,当然了,还有那些进不了科举场却有真才实学的才学官员鼎力相助,才打造了今日的苏州城,微臣就想,为何论能力,论见识我们并不比这些状元差,为何他们可以高高在上,他们可以入翰林院,可以留在这京城的富庶之地,享受着万人的敬仰,难道就是因为他们多诵了几句圣人之言,穷尽二十年写出了一篇狗屁都不是的道德文章,他们就比我们强了,微臣不服啊,微臣上对得起君恩与朝廷,下对得起社稷与黎民,如今蒙陛下赏识做了一个三品的侍郎,可正儿八经的三品侍郎,只因为不是状元郎,不是进士,没入翰林院,没做过编修,吃饭的时候,屁股就不如状元的香,人多的时候,甚至连一张椅子也捞不着,见了狗屁都不懂的状元、进士,还得舔着脸陪着笑容去巴结,更让微臣不服的是,微臣在安南,在苏州都是将脑袋悬在裤腰带上去为朝廷打拼,到头来自己前途还不如这些坐在翰林院里看书读报喝茶的废物来得快,他们一出来就是七品编修,给皇帝草拟诏书,混个三五年后分配,常见的是做太学品正(太学老师),有的去鸿卢寺(外交官),运气好点的可以到礼部上班。再不济的翰林编修,混个十来年一般都能混到待郎级别,皇帝如果特别喜欢,那可以做个尚书,再加点能力和运气,能进个内阁,微臣想替天下和微臣一样的人儿,问问皇帝这天下的公平何在,微臣远的不说,就说被皇上派遣出去的几人,苏州知府况钟书吏出身,没有读太多的书,但是他却很重视修建学校,培养人才。苏州府所属各县的学校大都狭窄阴暗,容纳不了多少生员。就在今年年初,况钟自己筹集经费,没有向百姓摊派任何费用,仅用半年时间,就重新选址将吴县的儒学重建起来。新建后的儒学规模要比原来大得多,共有房间二百三十多间,与苏州治理上他博识干练,又任劳任怨,常私访民间,询问疾苦。理欠赋,改税法,屡请减免江南重赋。与周枕反复计算,将苏州一府赋自二百七十七万石减至七十二万余石。其余府按次序减少。从宣德三年到如今,他做苏州知府已有六年,百姓对他的喜爱越来越好,人称况青天,在他之前去苏州地官儿不少吧,多是进士,状元也不是没有,可有几个这个干过。还有那于谦,不过是勉强考了一个进士,不算出彩,可这几年所做之事,奉命巡抚河南、山西。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书。一年上书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所作所为都是实实在在的正经事,他们比起朝廷的状元差么,一点都不差,算上微臣,我们一个是科场白丁,一个刀笔小吏,一个是科场的不起眼的士子,所作所为难道就真不如这些状元郎么?”

这一番牢骚,听得众官儿心里腹诽开了,这杨峥没事叫什么委屈啊,没人说你做的事情就不如状元了,再说了,这状元虽难考,也不是说做了状元就一定能干出什么大事来,你抓着人家不放,那不知诚心恶心人么,况且这曹状元,徐进士,刚入翰林不足一年,就算想做出什么动静来,你也得给人家时间不是,你杨峥去安南,去苏州也不是一天两天做出来的政绩,也花了五六年的时间吧,你拿五六年的政绩来和一个刚刚高中的状元郎比划,这不是欺负人家是什么?

最郁闷的算是曹状元与徐进士了,二人都是少年英才,一个高中了状元,一个高中了进士,入了翰林院,做着了令人羡慕的七品编修,任谁都高看一眼,说一声前途无量,却不想今日在这朝堂之上,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愣是被一个科场白丁说的一无是处,偏偏这些还都是事实,反驳不得,心头的愤怒可想而追了。

明明这么惨,但凡有点良心的,莫不是会就此打住,人家一个状元郎,一个进士,天之骄子,任由你这个科场白丁当头呵斥,怎么看这事儿有些过了,可惜杨大人并没有就此放过二人的意思,神情比起先前更加悲切了许多,对着皇帝高声道:“皇上,你给微臣说说,为何中了状元就可以留在这京城的繁华之地,就可以肆意的升迁,就可以肆意的侮辱人,就能看不起不读书的,他们明明狗屁不是,百姓的死活他们不知道,河道如何改建他们一窍不通,商业如何下手,他们一脸的茫然,战场的仗如何进行,他们同样一无所知,可到头来,他们的官儿偏偏是升迁的最快的,他们还能入内阁,做内阁大学士,微臣就想问一问,为何我大明的内阁大学士,非要从翰林院中选出呢,一心一意埋头苦干,有见识,有能力,有才华,还有魄力的官儿,只因不是翰林出身,就入不得这内阁,天下哪有这个道理,陛下你是天下之主,也是这天下最聪明的人,这大明万里的江山都是你的,你说说看,是要一群整日咿咿呀呀,拿着圣人的教条做人生奋斗目标的书呆子帮你治天下,还是需要一群肯干,能干,却不是出自翰林的官吏呢?微臣听说,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个不是得到贤德的能人和他一起治理国家的呢?在他们得到人才的时候,往往不出里巷,难道是偶然的际遇吗?是上边的人寻求发现的呀。这是特别需要访求贤才的时刻。

孟公绰做大贵族的家臣是好的,但却当不了滕、薛这样小国的行政长官。假如非得是廉洁的人,才可以任用,那么齐桓公怎么能称霸于世呢!当今天下有没有(像姜尚那样)身穿粗衣怀有真才在渭水岸边钓鱼的呢?又有没有(像陈平那样)被指斥为盗嫂受金而没有遇到魏无知推荐的呢?若有,道德无用,唯才是举。微臣以为当官是造福百姓的事业,没有才能空谈道德是不行的,文章再好,不能替陛下治理国家,又有何用,昔日齐桓公用管仲,成了春秋第一霸主,周文王赏识姜尚,完成了灭纣兴周大事业,陈平得魏无知推荐,为刘邦干出一番大事,据微臣所知,这些人可都不是正儿八经的读书人,但他们建立的功勋,却丝毫不输给读书人,所以微臣以为,所谓非翰林不可入内阁,这规矩就不该存在,人才就该不拘一格,唯有这样才能寻到真正有用的人才,微臣不才,斗胆劝皇上为了朝廷,为了这太平盛世,不拘一格降人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