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宗似有些不悦,看了杨溥一眼,碍于杨溥的名声,且为人朴实正直,廉洁好静,没有城府。个性恭敬谨慎,平日里君臣二人相处还不错,此时压制着心头的不快,道:“杨爱卿这是干什么?”
杨溥道:“回禀皇上,老臣有话要说?”
宣宗道:“有话不妨说来便是?”这语气带着几分怒意,群臣缩了缩脖子,看了看皇帝,哪还敢言。
杨溥浑然不觉,抱拳道:“回皇上,我大明自洪武当国,便定下规矩:“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杨峥为人虽有些功勋,却不足以封伯这么厚,还请皇上三思?”
若说先前杨峥有些回不过为而来,那么这会儿或多或少有些醒悟,朱元璋虽不如汉代非刘姓不可封王,但也定下了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的规矩,这种爵分两种,一是只授终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袭(世),世与不世,以军功大小而定,均给诰券。除有军功者外,可得爵号的还有曲阜孔子后裔衍圣公及驸马都尉、外戚等因恩泽受封者,但只是给诰而不给券。与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只有爵号和食禄,井无封邑,就是这种只有爵号和食禄,井无封邑伯爵,大明开国两百年来文官得到这个封赏的不过三个人,靖远伯王骥,威宁伯王越、新建伯王守仁,三人为明代因功封爵的仅有文官,可见这伯爵获得是这么的困难,按说这样的好事,杨士奇等人该高兴,但杨溥给出的态度很明显,他们在反对这事儿,能让老好人杨溥都反对,足见这事儿也并非全是好事了,细细想来也只有这伯爵的问题上了,大明的官儿,封号有诸多的规矩,伯爵虽好,但也不是没有限制,如作为文官,最起码是不能做吏部尚书的,不能入阁,因任何一个衙门,若是放一个伯爵进去,无论是怎么看,这权势就太大了,对任何衙门都是一种压力,所以一旦被封赏了伯爵,除了在军中任职之外,算是自绝文官体系了,他这个侍郎官职虽不算太高,但好歹也是文官体系之中,日后想要做个尚书,入个内阁,做一个宰辅也不是不可能的,但你前提是文官才行,要说这等好事再过个三十年,就算是天皇老子反对,他也一口答应,抱着一个伯爵比什么都强,可他终究不过是刚过三十岁的年轻人,往日的日子还长,若就是这么自绝坟墓,未免有些可惜了,人总不能光看着眼前这点利益。
杨士奇担心的就是这一点,他生怕杨峥什么都不懂,一口答应了此事,所以才用眼神给了些暗示,当然了这么做要说完全是为了杨峥着想也不无不可,但其中也不是没有些私心,三杨无论是他,还是杨荣、杨溥都是几十岁得老人了,人老了就容易顾虑后事,自从三人把持了内阁后,越发觉得内阁的权势,作用重大,这样的权柄重地,需要的是固然是官员辅佐皇帝治理天下的才学,可同样也需要一个官员的人品,三人都老了,少不了顾全离去后的内阁,目光思来想去也就是那么几个人,而最佳人选无疑是杨峥了,无论是才学,还是见识,人品都有这个资格,更难得是人家年轻,这固然是一种缺陷,但何尝不是一种优势,所以这几年来三人有意对他做出了多方面的考察,无论是整治江南的手段,还是处理藩王这件事上都体现了非人的手段,让三人十分的满意,打算好好培养个几年,日后寻个机会拉入内阁也算是后继有人了,可皇帝突如其来的要给他封爵,这一下算是彻底打乱了三人的计划,难得寻了这么一个继承人,三人那肯就此放过,所以才有了先前的一幕。
皇帝自是不知三杨的心思,在他看来杨峥多次为朝廷立下功勋,早该奖赏碍于他年纪太轻,锋芒太甚,才有意打压,这一打压差不多半年了,人家什么都没说,该给自己尽心尽力的办事一点都不落下,别的不说,就说这次宝物的事情,他通过王振知道,所谓的西洋宝物不过是十几件的宝石而已,愣是人家化腐朽为神奇,给自己赚了这一百多万两的银子,让自己这个皇帝用起银子来不至于畏手畏脚的,也不用为了那么点小钱惹得群臣不高兴,这样的体贴知趣,又能立功勋的官员,若不赏那岂不是显得朕赏罚不明么,本着这个心思,对于杨峥的这份奖赏,他一直憋着,苦于没寻到借口,这次朝廷对瓦刺出兵,可谓是最合适的机会,所以在赏赐上不免动了心思,将昔日所有的功勋都加上了,这样一来赏赐就显得大了,为了怕言官、御史说什么话,他特意就这事儿与内阁、六部的尚书商议了,得到了结果是没人反对,却不想事情到了这一步,带头反驳的人竟是内阁,这座反复的感觉,让皇帝大感不满,冷哼了声道:“杨爱卿此话是何意?”
杨溥缓缓的道:“依微臣看杨大人为官清明,吏治突出,自任命以来先后缴弥勒教,扫平安南,挫败鞑子,其军事才学却是当世无双,皇上以他作此番出征的元帅可谓是最佳人选,但皇上莫要忘记了,杨大人一国两制与安南使安南问题彻底得以解决,其次身为江南巡抚,巡视江南先退田百姓,疏通吴淞江、改革市舶司、征收商业税,壮大江南商业,使得苏州一跃成为江南富庶之地,大明国库充盈,如此大的功勋,杨大人返回京城皇上迟迟不得赏赐,杨大人毫无怨言,为陛下筹办花榜,拍卖西洋宝物,老臣观其言,察其行。实乃我大明官员的榜样,这样的官,文能安邦定国,武能开疆拓土,这样的人才若是在战乱年代,皇帝让他作为将帅出征,微臣绝不会有半句话,可如今我大明盛世太平,要的不是一个开疆拓土的武将,而是一个帮陛下安邦定国文官,老臣今年已六十岁了,东里兄也六十有六了,勉仁兄也是六十多了,作为臣子,我们都老了,不怕皇帝笑话,最近老臣越发觉得精力不够用,以至于常常耽误了政务,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在勉强应付,老臣想就算我能应付,凭着老臣这样的年纪,还能勉强几年呢,所以内阁是需要加入新的力量,杨大人文采出众,政务能力也不错,难得是居功不傲,拳拳之心。难能可贵,是为我大明之栋梁之才,这样的人才,若是放在边疆固然能给陛下打下万里的江山,可疆土再大,若没有好的人才去治理又有何用,元之幅员“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可江山不过百年而亡,这其中固然有鞑子不知体恤民情的缘故,可也不是没有鞑子人才的凋零的原因在里面,鞑子开国之初,鞑子皇帝重用耶律楚材等人,积极恢复文治,逐步实施“以儒治国”的方案和“定制度、议礼乐、立宗庙、建宫室、创学校、设科举、拔隐逸、访遗老、举贤良、求方正、劝农桑、抑游惰、省刑罚、薄赋敛、尚名节、斥纵横、去冗员、黜酷吏、崇孝悌、赈困穷”,让战争不断的乱世转为和平的盛世,使先进的中原农业文明得以保存和继续发展,也开创了元朝的兴盛,我大明疆土固然不如鞑子,可也远超汉唐,如此大的一个朝廷,文治比武功更加重要,杨大人自幼学习汉籍,精通汉文,年纪轻轻就已“博及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构著”了。是难得的治国之奇才,老臣以为这样的治国奇才,皇帝不该让他去作一个开疆辟土的将帅,而是入内阁,执掌天下替皇上,百姓治理好这日益繁荣的大明江山才是正经事,老臣相信以杨大人的才学,他日我大明的永宣盛世定能延续数十年,甚至是百年?所以老臣斗胆由此请求,还请陛下三思?”
杨溥的这一番话说的不快,但足够大殿里任何一个人听得清清楚楚,人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竟无人站出来说话,大殿里静得可怕。
一番沉默后,反应过来的众人先将目光在杨峥的脸上扫了扫,跟着带着满脸的疑惑,看向了内阁三杨,三杨生态淡然,很想然对于杨溥刚才的一番话,无论是首辅杨士奇,还是次辅杨荣都是认同的。在这种结果之下,众官儿各自觉得不可思议,杨溥的话很明显,那就是杨峥是治国的奇才,内阁需要这样的人才,这等于说旁人望眼欲穿,熬着资历,刷着名望,甚至讨好内阁的三杨以求入阁的资格,不满三十的杨峥已有了,而且是获得了三杨的一致认同,这种巨大的落差感,让许多怀着希望的老臣,恨不得大哭一场。
最快更新无错小说阅读,请访问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小说!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