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宋早期的金装定器,制作工艺复杂,而且制作方法困难,虽然制作的瓷器很是精美,只可惜数量上跟不上去。
然而这种瓷器又有很多达官贵人喜欢,怎么办?”
说到这里,教授又喝了一口茶,才又继续道:“想要大量生产这种金装定器,符合市场的需求,那就需要革新技术,增加数量!
其实定窑在五代、宋早期开始广泛使用的‘盘形支圈覆烧工艺’、‘漏斗状匣钵覆烧工艺’,就已经产生了大量芒口瓷。
‘盘形支圈覆烧工艺’、‘漏斗状匣钵覆烧工艺’方法可理解为覆放套烧,器物依大小依次套入,也是为了节省空间,生产了大量芒口瓷,芒口一般处理较小,并不十分影响美观,多为精品白瓷。
虽说此方法也最大限度的增加了产量,利用了空间,但产品大小不一,没有同一规格,难以形成统一规格的大宗产品。
我曾经收藏了五代盘形支圈覆烧标本,20多件高白度素面小盘,分三组依次大小套入,瓷质优良,芒口处理较小且干净利落。
从产品的档次来看,还达不到镶嵌金银扣的产品要求,该装烧工艺主要目的节省空间,提高产量,在当时也是比较先进的技术。
但是注意,这个是芒口瓷器,并非金装定器,不过这种技术到了宋代中期之后,就被吸收改造了。”
“您的意思是到了宋代中期,就可以大量生产金装定器了?”
张天元这个时候顺口问了一句,有些事儿,他也不是特别清楚,既然今天有专家在这里,顺口问问也无妨。
华裔教授点了点头道:“不错,至宋中期,定窑工匠在此基础上开拓进取,发明了‘垫圈式组合匣钵覆烧工艺’,方法是先在较厚底圈内覆放一个或几个大小不等的碗坯,上面再套放一个支圈和一个盘碗类坯体,依次叠放。
达到一定高度后入窑烧制,这种方法最大限度的利用了空间,统一了产品的规格,既节省原料,又防止器物变形,大幅度提高产量降低了成本,对南北瓷窑产生很大影响,对我国制瓷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样就能增加瓷器的生产数量吗?”
武田晴子疑惑地问道。
“当然能了。”
华裔教授点了点头道:“这种先进的工艺技术,产生了大量规格统一的产品,极大地满足了社会需求。
该方法瓷坯入窑不用匣钵,而且胎泥作成支圈,叠放后组成匣钵,比用匣钵装坯节省了大量空间。
用胎泥作成的一次性支圈在窑中与坯件收缩一致,保证了产品的稳定,极大的提高了成品率。
然而这种方法也有其弊病,其一就是每烧一件瓷器,也需要一个一次性支圈,因而耗去大量瓷土。
人们认为此方法产量大,瓷土损耗也大,因而导致瓷土很快枯竭,致使定窑衰落。
再者覆烧产品出现芒口,影响其美观,虽然说镶了金边或者银边,你从外部看不出来了,但实际上问题还是存在的。
这就是量化生产带来的弊病了。”
说到这里,他忽然笑了笑道:“其实这个很容易理解,比如说一幅画,如果是画家亲手画的,那么它的价值一定更高,可如果是复印机复印出来的,那自然就便宜了,为什么现在很多手表、汽车都打着纯手工制作的招牌?就是因为纯手工制作更加细腻,更好啊。”
(未完待续。)
83书屋:(www.83shu.com)